罗 12:9-21
无伪的爱心
- 爱是喜善厌恶 9-13
- 爱是以善报恶 14-18
- 爱是以善胜恶 19-21
- 爱是喜善厌恶
当我们读这一段经文之时,很容易将其中每一节经文的教导,当成彼此之间互不相关的格言。所以我们读这一段经文时,常常将其中的每节经文当成完全独立的一句话来理解,言下之意就是这段经文是零散的。其实这段经文是一个整体,它在教导一个统一的主题——就是爱,什么是无伪的爱。爱人不可虚假就是这段经文的主题。虚假这个词本身就表明了爱有赝品,所以在现实当中我们需要留心分辨什么是爱,什么不是爱。很多人来到这个教会后说:这个教会没有爱。平心而论,这么说有失公允,你可以说这个教会的爱心还有极大的缺欠,但你不能说这个教会没有爱。改革宗教会的文化的确是偏于理性的,因为教会的治理主体都是由男性承担,而男性的特点有时偏于理性的。但理性不等于没有爱,注重理性会让我们留意分辨什么是正确的爱,什么是虚假的爱。有时我也在思考一些人说的话,为什么他们会说这个教会没有爱呢?其实事实是这个教会没有他想要的爱,而教会对他表达的爱又是他不想要的。比如:当这个教会对人的灵魂表示关切时,这是他们完全不关心的。但是真实的爱不是毫无规则的,真实的爱也不是一味的迎合人的感受,真实的爱不是被人的感受所定义的,而是被神的律法和恩典所定义的。所以,如果你是一个基督徒,你也渴望认识什么是爱,你需要回归到神的话语之中来认识什么是爱。
这段经文不仅有一个统一的主题,这段经文也有一个明确的结构,当保罗写作这段经文时是遵循着一个明确的进路的。理解这段经文结构的关键就在于把握住“善”和“恶”这两个字,善和恶这两个字在这段经文中重复出现了3次,第一次是出现在第9节,第二次是在17节,第三次是在21节。所以,保罗就是反复以善恶作为标准在为爱作出区分,保罗在这段经文里要告诉我们的,就是凡是符合善这一标准的美德,这就是真实的爱;凡是符合恶这一标准的倾向和行为,这就是虚假的爱。但善和恶这两个词出现在不同的经文中时,使徒所要强调的含义也不尽相同。在第9节中,保罗强调的是要“喜善厌恶,”10-13节的教导就是围绕着这个中心展开的。在17节保罗教导的是不要“以恶报恶,”这是14-18节的中心。21节教导的是要以善胜恶,这也是19-21节的中心。
在第一个方面包括了四组美德,其中大部分都是吩咐,其中只有一个禁止,就是不可懒惰。这四处经文中所吩咐的就是善,也就是真实的爱;而禁止的就是恶,也就不是爱。在这四组美德之中,第一组和第四组所教导的是如何爱人,每一组都包括两个美德。第二组和第三组教导的是如何爱主,每一组包括了三个美德。而每一组所描述的美德之间也是彼此关联的,我们之前已经查考了第一组的弟兄之间彼此亲热和恭敬人,在这一讲我们要将注意力放在后三组的美德上。
11节说:殷勤不可懒惰。要心里火热,常常服侍主。这节经文里分别提到了殷勤、火热和服侍主,我们需要先解释服侍这个词,这个词的希腊文有成为奴隶的意思,它特别用来指奴隶对主人的服从。比如:主耶稣说:一个人不可侍奉两个主,不能又侍奉神,又侍奉玛门。这种侍奉代表着,我们侍奉谁就是谁的奴仆。在浪子的比喻之中,当小儿子回来以后,大儿子对父亲发怒说:看哪,我服侍你这么多年,从来没有违背过你的命令,你并没有给我一只山羊羔,叫我和朋友们一同快乐(路15:29)。大儿子使用的服侍这个词,表达的就是奴隶对主人的服侍,代表了大儿子对父亲所怀的是一种奴仆的心态。
但是在罗12:11节的经文里,保罗的确呼召我们要常常像奴仆一样服侍主,这不是指在惧怕之中成为主的奴隶,而是因着恩典的缘故而甘心乐意的成为主的奴隶。保罗经常用奴隶这个词称呼自己,他每次写信之前常常用这句话开始“耶稣基督的仆人保罗,”其实仆人的希腊文就是奴隶的意思,而保罗在这里就是呼召我们成为和像他一样的奴隶。
但是一个耶稣基督的奴隶应该是什么样的呢?这就与前两项美德有关了。殷勤不可懒惰,要心里火热。一个侍奉主的奴仆应该是殷勤和火热的。在五千两、两千两和一千两的比喻中,前两个仆人被主人称为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而最后一个仆人被主人称为又恶又懒的仆人,我们知道这个懒惰的仆人根本没有侍奉主。懒惰是恶仆人的一个记号,而殷勤是善仆人身上的美德,虽然主人在谈到这些良善仆人的忠心时,也特别提到他们只是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但这也代表着他们身上有某种程度的殷勤。当圣经谈到罪恶时,经常会谈到一个罪和另一个罪的关联,一个罪会孕育出另一个罪来。箴21:25:懒惰人的心愿将他杀害,因为他手不肯做工。懒惰的罪会荒废人的才能。懒惰也会让人变得盲目自大,懒惰人看自己比七个善于应对的人更有智慧(箴26:16)。懒惰也会使人漠视最大的恩典,箴12:27:懒惰的人不烤打猎所得的,殷勤的人却得宝贵的财物。懒惰更像是一颗罪恶的种子,我们任由这颗种子在我们里面长大,它就会结出各种各样罪恶的果子来。我们中的大部分人都是农村出身,我们对于种地都不陌生。我们去到田里时,有时会看见某家人的田里被经理的非常好,田里的杂草很少,庄稼也会长的更好一些,收成的时候自然粮食收获的也多。但是如果我们看见一块田里的杂草丛生,根本没有人会经理庄稼,那么这块田的的产量就不可能高。和种田的道理是一样的,一个神的儿女就好像一块属灵的田地,倘若他不殷勤的经理自己的内心,他就不可能会结出丰盛的属天果实,因为各种罪恶的杂草就将这些美德挤住,使他无法结实。而神的儿女服侍主的方式就是为主结果子。
懒惰的罪可能隐藏在我们的许多行为中,当我们作某件事情应付了事时,这是懒惰的罪。当我们对于自己的看法变得盲目自大时,这背后也可能隐藏着懒惰的罪。懒惰会让我们厌烦服侍主,懒惰会让我们将最容易作到的事情当成难以承受的重轭。
和服侍主相关的另一项美德是热心,要心里火热。什么是心里火热呢?清教徒认为热心就是灵魂对上帝的热爱和渴望,是圣灵在人里面成就的美德。先知耶利米在谈到自己的呼召时说:我若说:我不再提耶和华,也不再奉他的名讲论,我便心里觉得似乎有烧着的火闭塞在我骨中,我就含忍不住,不能自禁(耶20:9)。这烧着的火似乎就是耶利米里面那颗被圣灵点燃的心。基督论到施洗约翰时,也称他为点着的明灯,这有两层意思,第一、施洗约翰的讲道散发着真理的光芒,第二、施洗约翰里面也有着一颗滚烫的热心。圣灵会在神儿女里面成就一种属天的热心,但这种热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这种热心需要依赖圣灵的维持,否则它就会迅速的衰微。在每一个重生的信徒里面,仍然有一种强烈的堕落倾向,以热心为例,只有靠着圣灵的恩典他们的热心才会得到增长,若是缺少了恩典,他们的热心就会自然的衰落。清教徒对于操练热心也得到了许多的智慧,其中一个重要的方式就是默想。有一位清教徒说:操练热心就像是用火点燃一堆被谁浸透了的木头!这表达的是人里面的热心不会一点就着,往往需要很大的忍耐。另一位清教徒还使用了另一个例子,他说:操练热心就好像母鹰孵蛋一样,母婴在孵蛋期间不会离开自己的巢穴太久,它总是很快就会回来。因为它若想将蛋孵化出来,它就不能离开蛋太久,它总是要赶在蛋完全凉透了之前回来,否则蛋就不能被孵化。
在这段经文里,使徒将殷勤和热心与真实的爱关联在一起,对主的爱一定会体现为一种殷勤、火热和服侍,懒惰和冷淡就是不爱主,懒惰就是在对神说:我不愿意服侍你,冷淡也是对神说:服侍你没什么好的,我完全没有兴趣。相反,殷勤和热心地服侍主在表达一种爱的语言,这就如同在说:主啊,服侍你实在太好了,我想多多的服侍你。不仅殷勤和热心是一种真实的爱,在指望中喜乐,在患难中忍耐,都是一种爱的表现。但是在这里我不想太多的去查考这一节经文,否则我们在这一讲无法完成这一段经文的查考。
- 要以善报恶
从14节到18节,使徒就是在不断的强调不要以恶报恶,他教导说:要以祝福回报人的逼迫,不要以咒诅回报他们。要以喜乐对待那些处于喜乐之中的人,要以哀哭同情他们在哀哭之中的人。不要以骄傲对待卑微的人,要以谦卑对待卑微的人;不要以纷争回报纷争,总要尽量与人保持和睦。
很明显,当使徒保罗在这个段落中教导爱的对象时,他纳入了一个新的爱的对象,就是仇敌——那些逼迫基督徒的人。我相信这段经文主要告诉我们的,就是应当如何爱仇敌,爱仇敌不要以恶报恶,而是要以善报恶。这与主耶稣所教导的相同,“只是我告诉你们这听道的人,你们的仇敌,要爱他;恨你们的,要待他好;咒诅你们的,要为他祝福;凌辱你们的,要为他祷告(路6:27-28)。”
神在律法之中的确有一些命令“要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后来的犹太人将这些命令应用在了个人身上,并且教导说:“你们要爱那些爱你们的人,但是要恨那些你们的仇敌,并且对他们应当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其实神在这些命令之中并不是要教导人互相报复,这个命令实际上是给审判官的,就是告诉那些断案的人如何凭着公义断案,比如:在一场诉讼当中,一个人伤害了另一个人,以至于打掉了对方的一颗牙、或者导致了对方一只眼睛失明,这要怎么办呢?那么审判官在断这个案子之时,就要判那个故意伤害的一方失去一颗牙或失去一只眼睛,总之要让故意伤害的一方承受自己施加在别人身上的伤害。审判官在断理官司时持守这些准则,对于维持社会公义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后来的犹太人却误用了这些律法,以致于在第一世纪时犹太社会充满了一种声音,就是要恨你的仇敌,要对他们以牙还牙、以眼还眼。所以使徒保罗在这里再一次教导,不要以恶报恶,要以善报恶。
当圣经以赛亚书 谈到基督受苦的经历时说:“人打我的背,我任他打;人拔我腮颊的胡须,我由他拔;人辱我吐我,我并不掩面(赛50:6)。”其实这表明了,基督不仅作到了爱人如己,而且他作到了爱仇敌胜过爱自己,所以基督面对逼迫祂的人时,是以善报恶,祂甚至为那些逼迫祂的人祷告求赦免。
在我刚刚走出校门的时候,我对很多社会上的事情感到愤世嫉俗,每当我自己经历不公的事情时,我也会感到愤愤不平。我记得我有一位同学说过一句话,有一次她和另一位同学起了争执,后来她说起她之所以与另一位同学争执的原因时,她大概的意思是说:我不是因为自己吃亏了才和她说那些话,我是为了帮助对方改正问题。其实这番话也让我看见自己存在同样的问题,人性的败坏就体现在:“当我们应当按着神的命令去爱仇敌时,我们却要求公义;但是当我们应当承认自己的不义和罪时,我们却要求爱。”但是保罗在此强调,对待仇敌要以善报恶,而不要以恶报恶。当我们面对仇敌的逼迫时,我们的本分是爱,而不是以牙还牙。
保罗在这段经文里大概强调了四项美德,第一是饶恕,第二是怜恤,第三是谦卑,第四是和睦。什么是爱呢?当我们面对他人时,饶恕逼迫我们的人是爱。同情哀哭的人是爱,为别人蒙受的祝福欢喜是爱,谦卑地对待卑微的人是爱,与人尽量保持和睦是爱。
- 要以善胜恶
在12章最后的19-21节,进一步的教导了以善胜恶。什么是以善胜恶呢?保罗说了两个方面,第一、基督徒不要自己施行报复,这是罗12:19所教导的“亲爱的弟兄,不要自己伸冤,宁可让步,听凭主怒(或作“让人发怒”)。因为经上记着:“主说,伸冤在我,我必报应。”第二、基督徒应当持续的以善行对待仇敌,这是罗12:20所教导的,“所以,“你的仇敌若饿了,就给他吃;若渴了,就给他喝。因为你这样行,就是把炭火堆在他的头上。”
当我思想以善胜恶这个主题时,我感受到的是 人对善缺乏一种信念,我们会将善当成一种懦弱,将恶当成一种强盛。比如:当有人打我们的左脸时,我们会从心里感觉让对方打自己的脸,这会让我们感觉自己软弱不堪。相反,我们会觉得如果自己有能力还手打对方两个巴掌,这是一种刚强。我们不觉得以善胜恶是一种刚强,我们觉得以恶报恶反而是一种刚强,这反应出我们的心与圣经所教导的爱很难产生一种认同。
但实际上善是一种能力,而恶是一种道德性的无能。而且我们应当相信,善永远都会胜过恶,因为我们所信的这位神本身就是良善。所以,信徒在信心之中可以拥有一种信念,就是当我们遭受最不公义的逼迫时,掌管一切的神对我们仍然是公义和良善的。当我们遭遇来自人的不公时,我们的神仍然是在以公义和良善护理着我们。并且,虽然我们会一时的被不公所压迫,但这绝不代表着恶胜过了善,因为到了时候神必要伸冤,神会报应一切的不公。所以,因为对神的公义审判有一种坚定的相信,我们会相信恶不可能会胜过善。
以善胜恶还包括了另一个方面,就是基督徒应当持续的以爱和良善对待那些逼迫他们的仇敌。所以,“你的仇敌若饿了,就给他吃;若渴了,就给他喝。因为你这样行,就是把炭火堆在他的头上。”这处经文是引用自旧约箴言书的25:21-22节,这里有一个词比较难解,就是堆在仇敌头上的炭火。乍一看,这个炭火似乎是指审判的意思,就是基督徒持续的以善胜恶对待仇敌,这就等于在对方身上累计神的怒气,这会使对方在神面前显得更应当承受审判和刑罚。但是经过考察箴言书的一些章节之后,我认为这种解释是不合理的,因为箴言书有很多经文禁止人私自报复,或者对仇敌存报复心。比如 箴24:17-18:你仇敌跌倒,你不要欢喜;他倾倒,你心不要快乐,恐怕耶和华看见就不喜悦,将怒气从仇敌身上转过来。所以保罗在这处经文里不可能是在鼓励基督徒,要为着仇敌迎来神的审判而向他们行善。
让我们仔细来思索这句话,“你的仇敌若饿了,就给他吃;若渴了,就给他喝。因为你这样行,就是把炭火堆在他的头上。”炭火是对给他吃和给他喝的解释,所以炭火不是在比喻基督徒期待仇敌遭受报复或刑罚,而是指基督徒对仇敌的一种善待。所以,炭火在这里不是指刑罚,而是指基督徒为仇敌提供煮食或取暖用的炭火。
炭火这个词也可能还包括一层更深的意思,它可能代表着基督徒以善对待仇敌之后,仇敌为自己的罪开始感受到羞愧,至于对方开始停止恶行。
这段经文的教导让我想起来旧约圣经的一段历史,在撒母耳记之中记载了扫罗追杀大卫的历史,面对扫罗无理的追杀,大卫在有条件杀死扫罗的情况下,仍然因着扫罗是耶和华的受膏者而爱惜他的性命。面对这样的善行,连刚硬的扫罗都不得不暂时的为自己的恶行而感到惭愧,并且他的良心也不允许自己在这样的情况下杀害大卫的性命。炭火这个词指的是以善报恶、以爱报恨。在人类的一切品质当中,爱是最能够折服人心的一种品质,爱是最能够使仇敌的良心感受羞愧和内疚的一种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