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文 罗4:22-25
题目:被算为义
概括:使徒保罗在罗马书第四章这一整章的文字之中,都在通过亚伯拉罕的生平论证唯独因信称义的真理,在上一讲的17-21节,使徒从各个角度描述了亚伯拉罕的信心。而从22-25节,保罗又将他论证的焦点,重新回归到称义这一个焦点之上。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保罗在22-25节之中,用来解释称义的每一个都非常宝贵,保罗从三个方面,为我们整全的描绘出称义这一真理的轮廓,从22-24a节,保罗描述了称义的本质。在24b节,保罗描述了被称义的对象。在第25节,使徒保罗描述了称义的根基。
大纲:
- 称义的本质 22-24a
亚伯拉罕对上帝信实的应许有着真实的信靠,我们相信亚伯拉罕凭着信心,特别从后裔的应许中看见了基督,约8:56说:你们的祖宗亚伯拉罕欢欢喜喜地仰望我的日子,既看见了,就快乐。”亚伯拉罕在自己也没有任何义,他的义也完全是从基督而得的。因此保罗在22节得出结论说:所以这就算为他的义。
圣经在教导称义的本质时,或许再也没有另一句话比这句经文更重要了。当我们一听见某个人被算为义时,我们自然就会明白,这个人本身是不义的,但他因为某种原因被算为义了。“算”这个词再清楚不过的向我们揭示出救恩的本质,称义并不是让我们成为公义,而是让我们被上帝算为公义。在新约圣经之中,这个词除了用来描述上帝将基督的义披戴在信徒身上的行动,这个词同样用来描述基督被算为罪人,当圣经描述基督说:祂被列在罪犯之中,其中的“列”在原文之中与“算”是一个词。
就像圣经用这个词描述基督被列在罪犯之中时,意思并不是说基督在本性上是一个罪人。当圣经用这个词描述信徒的称义时,意思也不是说信徒在本性上成为了义人。
如果我们将称义理解为,“我们在本性上成为了义人,所以上帝宣布我们为义,”那我们就大错特错了。事实上,只有不义的人,才需要被算为义。如果我们能够在上帝面前称义一个义人,我们就不需要被上帝算为义了。
在行为之约和恩典之约之中,我们可以分别找到一个寻求称义的根基。在行为之约之中,我们会将自己本性的圣洁视为称义的根基,在这个根基之上,我们会努力用让自己成为义的方式,使徒换来被上帝宣布为义。所以这是一条试图用成为义换取被宣布为义的道路。但是在恩典之约之中,基督的圣洁和公义才是称义的唯一根基,在这个根基之上,我们会看见自己没有一丝公义,我们也不再指望靠自己的义得到上帝的接纳,而唯独是依赖基督的义满足上帝的公义。因此这是一种靠基督被算为义的得救之法,在这条道路上,我们不再靠自己换取上帝的称义,而是让基督成为自己在上帝面前唯一的公义。
我们在上帝面前寻求称义的方式,可以反应出我们究竟在哪一个约之中。可以毫无疑问的说:所有靠着让自己成为义的方式,在上帝面前寻求称义的人,都仍然停留在行为之约一下。而每一个在上帝面前不再依靠自己,而唯独依靠基督的义 称义的人,他们已经被带入到了恩典之约之中。
我们需要分辨清楚,自己正在靠着那种方式称义,是靠着让自己成为义的方式,还是靠着放弃自己的义、而完全依赖基督的义的方式。假如这只是一个需要让我们作出笔答的选择题,我相信我们中间的多数人都不会选错答案。但这个问题是一个需要在我们身上查验的现实,现在我们在称义上,究竟是在让自己成为义,还是已经接受了基督的义。
圣经并没有否认说圣徒可以成为义,在不久以后,我们就会看见使徒保罗谈到,基督的死带来了圣徒的决定性成圣和渐进性成圣。圣经也用了很多话来谈论信徒如何成为义的真理,但那是对信徒成圣的描述,而不是对称义的教导。
基督徒的确需要同时关注称义和成圣,我们不能指痴迷于称义的真理,而贬低使徒对成圣的教导;也不能从这两项真理之中,跳过称义而只关注成圣。关于称义和成圣,我们需要追求一种平衡。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当称义与成圣被割裂时,我们会同时失去这两项真理。当称义与成圣被混淆时,我们同样会同时失去这两项真理。无论是我们将称义与成圣分开,还是将称义和成圣混合在一起,我们就会陷入到既不明白称义、也不明白成圣的无知之中。
无论我们想明白称义,还是想理解成圣,都要求我们必须明白称义与成圣的区别。若是我们无法对它们作出区分,这两项真理就会一直向我们隐藏起来。我相信,现如今所存在的大部分对称义和成圣的误解,都是因为无法对他们作出区分所导致的。就像一些人,虽然在口里承认自己相信唯独因信称义的福音,但实际上他们仍然在靠着让自己成为义的方式寻求上帝的接纳。他们并没有失去对自身行为的信赖,他们也不明白什么是唯独信赖基督,但是他们却将这种情况视之为基督徒的成圣。其实这并不是成圣,而仍然是在靠着行为称义。因为真实的成圣,一定建立在“基督徒已经失去对自身美德的信赖,并且唯独信赖基督的义”这一前提之上。
之所以谈论这么多关于成圣的问题,就是想为大家带来一个提醒,我们不能将称义建立在成圣之上,称义是成圣的根基,成圣并不是称义的根基。当我们借着追求成圣追求称义,或者当我们将称义的保证建立在我们的成圣追求之上时,实际上我们所追求的并不是成义,而是在靠着让自己成为义的方式寻求称义。
22“算”这个词的原文,使用的都是过去时态,这表明称义一旦发生在信徒的生命之中,就是已经完成的一件事。称义的现实一旦发生在我们身上,它不需要我们靠着自己的善行和美德维持,它完全是上帝因基督的义而完成在我们身上的一件事。当称义的现实发生在我们身上以后,我们在日后仍然可以体会它和检验它,但它并不会因为我们犯罪或缺少美德而消失,它也不会因为我们多多行善而变得比之前更完全。在基督里,一个刚刚经历重生的婴孩,和一个敬虔的属灵伟人,经历的称义都是相同的。在称义这件事上,那些在圣洁上有极大长进的人,并不会比那些在圣洁上难以卖出一步的软弱信徒,多拥有一丝一毫的公义。最小的信心和最大的信心,接受的都是同一个义;这个义不会因为我们的善行增添,也不是因为我们的罪减少,因为这个义完全从基督的受死和复活而来。
如果你已经通过“算”这个字,明白了称义的本质,你就会看见称义的真理如同一颗砖石一样,汇聚了所有恩典的光辉。长久以来,你或许因着自己的各种失败,已经陷入到极大的灰心之中。你感受到自己的各种罪,使你无法坦然的面对公义的神,当你撇一样自己的内心以后,你就再也无法向上帝抬起头来。当你在律法的镜子面前看清自己的样子以后,你就再也无法向圣洁的神仰起脸来了。在此,我请求你将眼睛转向“算”这个字,所以这就算为他的义。救恩不是上帝要求我们成为公义,而是要算我们为义。无论你现在多么邪恶,无论你看见自己何等污秽,都有一份完整的义被提供给你。这是一份完整的义,这份义并不需要你用自己的善行再缝补一针一线。这份被摆放在你面前的义,与在基督里最圣洁之人所穿戴的义,并没有任何的区别。这份被提供给你的义,与使徒保罗所穿戴的义,也没有任何的不同。当你借着信穿戴上这份义以后,你满足的并非只是上帝的一部分公义,而是上帝的全部公义,因为这份义完全是从基督而来。所以我要对你说:对自己的义灰心吧!别再信赖它了。将你的盼望转向基督吧,渴望得着基督的义吧!
使徒说:“算为他义”的这句话,不是单为他写的,也是为我们将来得算为义之人写的。使徒希望让我们明白,因信称义并非只是上帝赐给亚伯拉罕一个人的得救之法,而是所有人唯一的得救之法。我想使徒说这句话,还有另一个用意,他希望每一个在新约被称义的基督徒能够认识到,他们所经历的称义,正是亚伯拉罕所经历过的称义。保罗希望我们能够在自己身上留意,神对当今的基督徒宣告的称义,正是祂曾对亚伯拉罕宣告的称义。
各位神的儿女,让我们用用一生的时间记住“算”这个字,因为我们终其一生都无法在美德上变得完全。在人生的某些阶段,罪会像沉重的包袱压的我们无法呼吸,我想一个诚实的基督徒,就算到了人生的最后一刻,仍然会像保罗一样,称自己为罪人之中的罪魁。让我们时时刻刻的记住这个现实,我们在本性和美德上,都仍然是不义的人,我们是在身份上被算为义的人。让我们记住,我们所面对的,不是一位要求我们成为义而满足祂公义的神,我们所面对的,是一位因基督算我们为义的神。祂并非一位因我们的美德才得满足的神,而是一位因基督已经在我们身上被满足了公义的神。“算”这个字时刻的提醒我们,要在信心之中穿戴着基督活在神面前,不要凭自己的行为活在神面前,因为在我们的行为之中,没有一个是完全的。
尽管称义的真理像砖石一样闪耀,但是还有多少人没有留意到它呢!尽管我们这样呼喊,可是这真理对很多人仍然是隐藏的。在很多人的信仰之中,只有行为之约,而没有任何一束恩典之约的亮光。我担心许许多多的人终其一生所实践的,都只是奔跑在行为之约的灭亡之路上。当很多人开口谈论自己的信仰时,只会说:我应当怎么行!我要怎么作!不要只要眼睛定睛在你的行为之上,看一看“算”这个字吧!无论你在美德上取得什么成就,你都无法在神面前成为义。但当你的美德在你眼中失去价值时,你会看见上帝愿意因基督白白地算你为义。多看看基督的义吧,多思想一下如何才能被神算为义吧。
- 称义的对象 24b
“算为他义”的这句话,不是单为他写的,也是为我们将来得算为义之人写的,就是我们这信 神使我们的主耶稣从死里复活的人。这两句话重点描述了被称义的对象,这些人不是指上帝将基督的义提供给了谁,而是指哪些人已经享有了这义、已经穿戴了这义。这些人是哪些人呢?毫无疑问,单数的他是指亚伯拉罕,而复数的“我们“则是指所有在基督复活后被称义的人。
24节的后半节是我们理解这句话的关键,就是我们这信 神使我们的主耶稣从死里复活的人。在使徒保罗的心里,主耶稣从死里复活是救赎历史的一个重要节点,保罗根据这个时间节点,将被称义的人区分成主耶稣复活前被称义的亚伯拉罕,和主耶稣复活以后被称义的我们。
保罗的这句话强调了一个从旧约到新约贯穿始终的救赎原则,上帝在旧约时期是如何拯救亚伯拉罕的,在新约时期他也是如何拯救我们的。亚伯拉罕是通过被算为义而称义的,我们也只能借着被算为义而称义。“算为他义”的这句话,不是单为他写的,也是为我们将来得算为义之人写的。
上帝并不是通过让人遵行律法拯救旧约的人,而通过让人相信拯救新约的人,上帝拯救旧新约时期的人都是借着同一种方法,就是借着信使他们被算为义。很多人读圣经时会以为,在旧约上帝是让人靠着律法得救,在新约祂才让人靠着信基督得救,其实这是错误的假设。旧约圣经和新约圣经,都在强调相同的救赎原则,它们在共同见证唯独基督和唯独信心的救赎之法。从伊甸园中女人后裔的应许、到亚伯拉罕那一个使万国得福的子孙、再到摩西时代的祭坛、祭祀、祭物和会幕,都在共同的指向从死里复活的耶稣基督。
为了凸显那些被称义之人的特征,保罗故意用一句话进行点缀,就是我们这信神使我们的主耶稣从死里复活的人。在这句话中,信的希腊文是一个现在时代的动词,所以这种信并不仅是指一个人相信主耶稣从死里复活是一个事实。如果信心只是指我们相信某件事是真实的,那么这种信心似乎只是静态的,而不是体现为一种内心意志的持续行动。这里的信在圣经之中,的确包括了“相信某些事是真实的”这层意思,但它同时也包括了“信赖、信靠、将一件事交托给某人”的意思。就是我们这信神使我们的主耶稣从死里复活的人。这里的信的主要意思,是指对主耶稣的死里复活,产生了持续了信赖、信靠和交托,这种信靠和交托一旦产生,就开始了一个持续的现实。一旦你信了基督,就会一直这样信下去。这种信心并不是决志祷告之中的决心,人在受到煽动作出信主的决志祷告时,会比较有决心,但是不久之后就恢复原样了。但信心是人的内心,对基督产生的持续的信靠和交托,虽然会有所起伏,但人内心对基督的信靠不会消失。
在得救性信心和非得救性信心之间,存在很多相似的成分,但也存在无法跨越的区别。非得救性信心可以像得救性信心一样,使人对福音真理作出认同和认定,但是非得救性信心无法像得救性信心一样,使人与受死和复活的基督联合。当圣灵使我们对基督的死和复活产生信赖和交托时,这种属天的信赖就会使我们与基督产生一种奥秘的联合。所以,如果我们问:究竟什么才是得救性信心的最大特征?答案一定是:它使人与基督联合。
假如我们一起来到一颗葡萄树面前,
我指着这棵葡萄树问你:你相信这是一颗葡萄树吗?
你说:我相信。
我继续问你说:你相信将另一颗葡萄树的枝子,嫁接在这颗葡萄树上,这根枝子会活吗?
你再一次回答说:我相信。
但下面的问题才是最关键的,
如果我问你:你现在是这棵葡萄树上的枝子吗?你会如何回答呢?
能够正面的回答前两个问题,都不是得救性信心的可靠标记。相信基督
是唯一的救主,并且相信每一个与基督联合的人都会得救,这是历史性信心
也能够作出的认信。但历史性信心无法使你成为基督这棵葡萄树上的枝子,只有得救性信心能够使你确认,你已经与基督联合了。
我还要作出提醒的是,确认自己已经与基督联合,并不是说服自己去相信一个未知的事情。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有没有与基督联合,但你勉强自己相信你已经与基督联合了,这不是信心的体现,而是一种盲信。确认自己已经与基督联合,是借着信赖基督,发现圣灵已经成就在信心之中的现实。信心既是圣灵使我们与基督联合的工具,也是我们认识自己已经与基督联合的眼睛。我们无法靠着猜测得知自己是否已经与基督联合,只有当我们运用信心这双眼睛看向基督时,我们才能看见那与基督联合的属灵现实。
让我们借用葡萄树的比喻,来省察自己的信心。如果让你来回答那三个问题,你是那个只能回答说:“我相信这是一棵葡萄树、我相信嫁接在这棵树上的枝子可以存活”的人呢?还是那个已经借着信被嫁接在这棵葡萄树上的人呢 ?
- 称义的根基 25
在描述了称义的本质和被称义的对象以后,现在保罗将我们的眼睛指向了称义的根基。耶稣被交给人,是为我们的过犯;复活,是为叫我们称义。这句话的前半句话,将我们指向了基督的受死;后半句话,将我们指向了基督的复活。前半句话是对基督降卑到极至的描述,后半句话是对基督升高的开始的描述。而且基督在降卑之中受死,与基督在升高之中复活,都分别拥有一个代赎性的目的。基督受死,是为了赦免我们的过犯;基督复活,是为叫我们称义。
使徒保罗的这句总结,为我们的良心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准则,既“我们的过犯所需要的赦免、能够使我们被上帝接纳的义,都是从基督的受死和复活而来。”当我们的良心因着过犯和亏欠,向我们发出控告和指责时,我们需要看向基督的受苦和受死,因为基督的受苦和受死,是我们能够被上帝赦免的唯一源头。在上帝的审判台前,当魔鬼和良心只能将我们指向我们的败坏和罪恶之时,我们需要借着信心来到基督的受苦和受死之中。当我们处理良心的问题时,常常会犯一个错误,我们只听良心发出的控告的声音,而不借着信心听基督受苦和受死的声音。“耶稣被交给人,是为我们的过犯。”我们的良心,需要经常被基督的流血和受死治愈。当良心再次发出谴责时,我们需要借着信心宣告:“基督已经借着死亡,为我的过犯付上了代价。”
我们的良心容易出现的另一个常见错误,就是让我们用自身的行为回应上帝的公义。当我们陷在这种错误之中时,我们认为自己行的好,良心就会作出肯定;若是我们认为自己行的不好,良心就会发出谴责。这种错误主要不在于良心会向我们发出什么样的声音,问题在于我们是凭着自己的行为活在上帝面前,而不是凭着基督活在上帝面前。然而使徒说:耶稣被交给人,是为我们的过犯;复活,是为叫我们称义。赦罪是从基督的受死而来,称义是从基督的复活而来,一切都是出于基督。所以,当我们的良心感受到我们自己所行的,不足以满足上帝的公义时,我们需要仰望基督的复活。因为祂复活,是为叫我们称义。信心可以使我们确认,复活的基督已经在神面前为我们做成了一份义,一份完整的义,这是我们从始至终面对上帝的唯一。
基督在受死之中,替我们赎罪;基督在复活之中,叫我们称义。在基督的受死之中,基督替我们被算为罪人,就是神使那不知罪的,替我们成为罪(林后5:21)。基督必须背负这我们这罪人的身份去死,我们的一切过犯才能得到赦免,基督的死,就是我们的过犯被赦免的代价。
但是只有受死并不足够,基督还必须复活。因为赦罪是以基督的受死为代价,而称义却以基督的复活为根基。基督若不复活,我们就无法称义。我们需要在基督的受死之中失去一些东西,就是我们的过犯。我们也需要在基督的复活之中得着一个东西,就是我们所需要的义。
在这句话之中,同时用被动语态来描述基督的受死和复活,这表明基督的受死和复活都是对天父的顺服。基督的受死,是基督顺服天父到极至的表现;但直到基督复活,基督才算是完整的顺服了天父的命令。基督还服在死亡之的权势之下时,表示基督仍然处于替选民偿还罪债的阶段。而当基督从死里复活时,才表明基督已经完全替选民偿还了罪的工价。
如果基督没有从死里复活,就表明基督替我们偿还的罪债并不充足,祂为我们成就的公义也不完整。所以基督若不从死里复活,我们就仍然缺少一份能够让上帝的心得满足的公义。但如今,基督已经复活,祂已经为我们成全了一份公义,靠着这个义,我们可以永远满足上帝公义的心肠。
基督的受死是基督降卑到基督的表现,基督的复活是基督升高的开始。在这里我们提到一个圣经描述降卑与升高的细节,当圣经谈论基督的降卑时,大部分经文都是用主动语态描述祂的降卑,这说明降卑是基督主动追求的行动。但是当圣经谈到基督的升高时,所有的经文都是使用被动语态来谈论,这表明基督的升高是基督被动接受的结果。这些经文,会让我们清楚的看到一位充满了谦卑的渴望的基督,祂主动的从天父手中接过一切的降卑,但却从来没有主动的从天父那里夺取过荣耀。这也应该是每一个上帝儿女的渴望,我们应该主动追求的是降卑,而不是为自己谋求荣耀。当然,从上帝而来的荣耀也是好的,但我们应当等候上帝使我们得荣耀的时刻,而不是凭自己的意思,从上帝的手中将荣耀夺过来。
耶稣被交给人,是为我们的过犯;复活,是为叫我们称义。过犯和称义这两个词,表明上帝将我们所有人,都区分为两类人。一类是仍然背负这自己的过犯的人,另一类是被称义的人。这两个词都与法庭这个场景有关,当一个犯人在法庭上接受审判时,过犯是指他一切会被定罪的行为,而称义是指一个人被上帝宣告为义。
在上帝的眼中,我们个人已经被区分为哪一种人了呢?在我们中间,还有多少人是对这两种现实完全没有察觉的呢?在教会之外的人,将会在末日的审判台前惊恐的发现,他们生前一切的行为,都已经成为他们被定罪的罪证。他们在上帝的法庭之中看见不别的,只有那堆积如山的过犯。但可怕的是,这样的事同样会发生在教会之中,也会有数不清的曾经参加过聚会的人,在末日的审判台前经历同样的惊慌。各位会众,如果你的良心仍然在沉睡,这里说的就是你,你的良心现在可以在神的话语下安然睡觉,你的良心也将会在神的审判下惊慌。
但愿我们的眼睛能够被打开,看见那存在于我们记忆深处的数不清的过犯。我们需要被说服和相信,如果没有基督,过犯二字就是对我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总结。我们需要看见基督为赎罪付上的代价,如果我们不信靠基督的死,我们就需要自亲付上永恒的死来偿还自己的过犯。
如果你还是可以轻而易举的忽略这些警告,难道你真的已经准备好承受地狱的火和良心永远的撕咬了吗?
各位神的儿女,耶稣被交给人,是为我们的过犯;复活,是为叫我们称义。我们需要为着自己在基督里所失去的和所得着的而感恩,我们已经在基督的死亡中,失去了自己的过犯;也已经在基督的复活之中,得着那完整的公义。让我们如此宣告,死亡的基督成为了我们过犯,所以我们的过犯随着基督的死亡一同被销毁了;复活的基督成为我们的在神面前的义,所以我们拥有一份直到永远的义,因为死亡在基督身上不再拥有权柄。
在我们中间,谁正在为着失去了自己的义而痛苦呢?有谁因为看见了“自己的义行、实际上只不过是堆积如山的过犯”而忧愁呢?这正是圣灵使知罪的大能。各位正在经历愁苦的会众,圣灵使你失去义,是为了显明你的过犯,而圣灵显明你的过犯,是为了将基督的死和复活显明给你。要等候圣灵施恩的时刻来到,要盼望圣灵使你在基督的受死之中,失去你的过犯;要等候圣灵使你在基督的复活中,白白地得着公义。阿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