怜恤人的必蒙怜恤
证道经文:马太福音5章7节
证道大纲:
一、怜恤的心
二、怜恤的手
三、怜恤的福
一、怜恤的心
在主的带领下,我们已经一起查考了天国八幅的前四福。而且主藉着前四福的传讲,在我们中间施恩唤醒了一些人。今天我们将一起来思想第五福:“怜恤人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蒙怜恤。”愿我们都像马利亚一样,坐在耶稣的脚前,倾听祂在这一福里要对我们说的话。在登山宝训的结尾,耶稣陈述了一个简单但却给人深刻印象的真理,他在《马太福音》第七章十七至十八节中说,凭着果子就可以认出树来。这不仅适用于树木,通常也适用于人,还适用于耶稣基督国度里的信徒。你们的行为举止,不仅是在公共场合的行为举止,还是通常私下的行为举止,都揭示了你们真实的样子。使徒雅各,以耶稣基督这一原则为基础,他在雅各书2:17那里写道:“这样,信心若没有行为,就是死的。”凭着果子就可以认出树来。在第五福中,主耶稣稍微改变了祂描述一个新造的人,即祂国度百姓的重点。在前四福的描述中——灵里贫穷的人,哀恸的人,温柔的人,饥渴慕义的人都是在强调内在的经历和内心的态度。正如我之前说过的那样,单单声称自己是一名基督徒,但在内心却从未经历过信仰的内容,从未经历过救赎的现实。这就像仅仅因为你拥有一架钢琴就声称自己是音乐家一样,都是毫无根据的。所以在最后三福中,主把注意力放在圣洁的外在果子上。这些外在的果子,当然不能与内在的根分开,因为这些外在的果子是从前四福的根上生出来的。一个与基督联合的人,必定会结出属于耶稣基督生命的果实。但这最后三福所要展现的是一个更为外在的维度。换句话说,因为一个人是怜恤人的,所以他行事有怜恤。他的心是怜恤人的,因此行为的果子就会是怜恤。因此,只是声称自己经历了被圣灵重生、被更新心灵的救赎之工,然而在我们的行事和言语中却没有流露出与我们被更新的心相应的转变,那么这种信仰宣告和得救确据就是毫无根据的。
让我来举个例子,在宣教士到达非洲之前,有位敬虔的医生曾在当地土著中行医多年。宣教士来了以后,开始向他们讲述耶稣,传讲拯救,描述他满有恩慈的性情。当地人听到后激动地说:“我们认识他,我们认识他!”宣教士疑惑不解地问道:“这怎么可能?基督如今已不在地上,他现在坐在天父的右边。”但他们仍然大呼小叫地说认识他。宣教士好奇地问道:“你们是怎么认识他的?什么时候认识的?”他们回答说:“你一说到基督,我们就想到了那位曾经在这里工作的医生,和你讲的一模一样。”这位宣教士立即意识到,他们在那位医生身上所看的让他们想到了基督,所以才会说“我们认识他!”。
亲爱的朋友,有人这样形容你的生命吗?如果别人在我们的生命中丝毫看不到基督的影子,那我们所宣信的基督信仰就没有价值。保罗在罗马书8章29节说:信徒已经被上帝预先定下效法他儿子的模样。效法耶稣是上帝预定我们得救的首要目的。信徒在基督里被拣选,为的是要成为他的样式。当我们蒙恩得救时,圣灵使我们与基督联合并借着信心接受他,因着与基督联合,我们就会开始效法基督。这种与主耶稣基督活泼的联合,是真正归信的标志,而且也一定会体现在我们的生命中。也就是说,住在基督里的同一位圣灵也住在信徒里,因此,与基督真正的、活泼的联合一定会使我们效法他的样式。这两个基本真理是不可分割、紧密相连的。如果我们生命中一直没有圣灵改变和更新的迹象,就是没有基督的生命,这样的情形会反过来驳斥我们的基督信仰。因此,耶稣用下面这段犀利而令人不安的话结束他的登山宝训:“凡称呼我主啊,主啊的人,不能都进天国;惟独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才能进去”(太7:21)。换句话说,人若不遵行父的旨意,就不能称基督为主;若不在某种程度上效法基督,就不能说自己是属他的人。我们从耶稣在八福中描述的基督徒画像中,看到了基督徒与基督联合及效法他之间的重要关系。这幅基督徒的属灵画像,前三福内在的属灵性情和后三福外在的生命表现,围绕着饥渴慕义的第四福精妙有机的连接在一起。基督在后三福中,以他完全的智慧和极为清晰的笔触,精彩地描绘出一颗新心如何彰显在一个新生命中。人从圣灵而来的内在性情会体现在敬虔的行为上。通过三个效法基督生命的基本特征,基督告诉我们什么是敬虔的行为:真信徒是有怜悯心和同情心的人、内心清洁的人、使人和睦的人。
一个基督徒的行为方式与他内心之间的直接联系常常一目了然。正如基督清楚表明的,灵里的贫穷是一切属灵生命的基础,人若认识不到自己灵里的贫穷,就不可能饥渴慕义;同样的,怜悯人也是效法基督的基本特征。怜悯心和同情心是证实天国公民身份最基本的条件。在出埃及记34章,上帝向摩西启示自己,应许要向摩西显现他的荣耀,此时他说的有关自己的第一句话就是:他是有怜悯的上帝。清教徒汤姆·华森的观点很有见地,他认为怜悯是上帝爱的属性,是最贴近他的心的属性。在此,上帝用话语向摩西显示了他的荣耀,让他得以瞥见自己永恒的内心,即构成他存在的本质。耶和华上帝在启示他自己的时候,竟然首先说他是有怜悯、有恩典的,这太不寻常了!既然上帝的核心属性是怜悯和恩典,基督在这里将怜悯之心定义为上帝儿女的核心属性之一,也就不足为奇。
怜悯和恩典是我们很熟悉的圣经词汇,经常被放在一起使用,虽然两者都是上帝之爱的启示,但“怜恤”和“恩典”并不完全相同,至此很多人忽略了他们的区别。我们一起来简单的查考一下圣经中关于上帝的怜悯和上帝的恩典之间的区别,以便帮助我们理解当基督称某位基督徒拥有怜悯之心、是怜悯人的人时,他指的是到底是什么。我们经常把怜悯和恩典这两个上帝的属性互换使用,因为两者有很多共同之处。但其实这两者也有显著的区别。当说到上帝以恩典和怜悯对待罪人,并将他们所不配得的恩惠赐给他们时,这两个词的含义是相同的。换句话说,虽然我们不配得,但上帝还是向我们显明他的良善。怜悯和恩典这两个词从根本上排除了人的功德。因此,当上帝告诉摩西他是有怜悯的上帝,这是多么地令人惊奇!我们只有认识到怜悯和恩典与各各他的十字架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才能理解这一点。离开了十字架,上帝不可能向罪人彰显的良善。因为上帝是无限圣洁、公义、完美的,而我们因为有罪,只配得到他的震怒。然而,上帝是爱,他设计了一个在他的爱子里并借着他爱子的方式,将他的良善和我们不配得的恩惠白白地赐给我们。
虽然在显明上帝赐给我们所不配得的恩惠上,怜悯和恩典有诸多共同之处,但二者也有区别。上帝的怜悯侧重于以良善对待可怜的罪人,而上帝的恩典则侧重于以良善对待有罪的罪人。作为仍活在罪中的罪人,我们理当受到惩罚,这就相当于一个被认定有罪的犯人理当受到法律的制裁一样。身为罪人,我们既可怜又有罪。在亚当里,我们因为失去了上帝的形象和恩惠而失去了一切。因此,我们变得极为可怜、无力、贫穷,需要上帝的怜悯。然而,又因为犯罪我们在上帝面前被看为有罪,需要他的恩典。上帝借着基督在十字架上所成就的,向罪人显明了的良善。另外,上帝的怜悯和恩典不仅仅显出我们不配得到他赐下的恩惠,更确切地说,也显出我们失去了上帝的宠爱。换句话说,我们不仅不配得到他的喜悦,还丧失了他的喜悦,并且天天如此。
当一个罪人躲藏在基督里时,借着信心,他将接受上帝对他可怜和有罪的灵魂所给予的丰富供应。上帝在福音中应许说,我们若相信并信靠他的爱子主耶稣基督,他将对我们施以怜悯和恩惠。也就是说,他会将我们本不配得的赐予我们。他正是这样对待那个在十字架上钉在耶稣身边的强盗的,他原本应该下地狱,但基督却告诉他,他将会和自己同在乐园里。身为罪人,我们本该承受上帝的震怒,然而上帝却说,如果我们悔改并相信他的儿子,他将赦免我们并将我们拥入爱的怀抱。这就是怜恤的心。现在让我们来看证道的第二方面,怜恤的手。
二、怜恤的手
当我们经历了上帝在基督里对我们的怜悯时,就会感到饱足,这是真信徒永远无法忘怀的经历。毕竟,谁能忘记自己因着信靠基督所经历到的,那种超乎常人理解的奇妙平安呢?不言而喻,当我们的心被什么充满到满溢的时候,它就会流淌到我们的生活中。我们来看下面四点关于怜悯的具体行为:
第一、在对别人的灵魂负担上,通过向他们努力的传扬福音来展现怜悯。当信徒在基督里经历到被属天的奇妙所充满,以及完全的赦免时,他就会从经验上深深地认识到上帝奇妙的怜悯。因此,他们就会对他人心生怜悯,因为他们认识到,自己身边的人,不论是配偶、孩子、同事或其他家人,都和自己一样悲惨。当上帝的灵在我们里面做成救赎的工作时,我们将会意识到,不仅我们自己有很深的属灵需要,其他人也同样需要我们在基督里得享的救恩。汤姆·华森说道:“真正的信仰能使人心变得温柔。它让人心在对上帝的痛悔中融化,从而生发出对他人由衷的悲悯之情,并致使他们努力向其见证基督。”正如小孩子会长得像父母,上帝属灵的孩子也会像他们的天父。汤姆·华森对此又说:“上帝认为他身披闪闪发亮的怜悯之袍是最荣耀的。现在,借着怜悯之工,我们也越来越像那位怜悯的上帝了。”因此,耶稣说他子民的显著特征是,满怀怜悯和同情的向失丧的悲惨罪人见证基督。你若是对人没有同情心,对他人特别是对你周围人的属灵生命没有负担,就不能称自己是基督徒。事实上,如果你经历了上帝在基督里对你满有怜悯的奇妙救恩,就会盼望他人也能得着救恩。你还会意识到,如果你所爱的人在没有相信主耶稣基督的情况下死去,他们会怎样。除了对别人的灵魂展现怜悯之外,我们来看怜悯行为的第二点。
第二、通过对周围贫穷人生活的日常需要有负担和帮助,来展现怜悯。怜悯是圣灵结出的果子之一。在希伯来语中,怜悯和敬虔是同义词。换句话说,一个人的敬虔表现在他对人的怜悯上,而怜悯则具体表现在对穷人物质状况的同情上。正如约翰所断言的:“凡有世上财物的,看见弟兄穷乏,却塞住怜恤的心,爱上帝的心怎能存在他里面呢?”(约壹3:17)。
让我们以肯定句复述上述经文:“凡有世上财物的,看见弟兄穷乏,就向他敞开怜悯的心,爱上帝的心就会在他里面。”让我再给你们举一个在《路加福音》第十章中所记录的耶稣怜悯事工的例子。在耶稣讲好撒马利亚人这个的比喻时,那时他正在与一位想试探他,并极力为自己辩白的律法师打交道。律法师最后问了耶稣一个问题,来为自己辩护,他说:“谁是我的邻舍呢?”这就是问题所在,你们可以在《路加福音》第十章中读到这个。耶稣接着给出了好撒玛利亚人的比喻。他把注意力引到了最受犹太人鄙视的邻舍之一,撒马利亚人的身上。在这个故事中,他讲到祭司、利未人和教会的领袖们,一一的路过一个受伤的旅人,他因受伤而生命垂危。他讲到这位好撒玛利亚人停了下来,冒着生命危险,牺牲他的时间和金钱来向一个陌生人施怜恤。这个就是就是怜恤。
我们现在来看怜悯行为的第三点:就是藉着代祷来展现怜悯。怜悯是基督徒生命基本和不变的主题。除了真正关心邻舍属灵和物质需要之外,怜悯还意味着迫切想为邻舍祷告和代求。代求是基督徒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什么特别之处呢?当人意识到周围人的需要时,就有感动向全然怜悯的上帝祷告,求他也怜悯他们。因此,保罗写道:“我劝你,第一要为万人恳求、祷告、代求、祝谢”(提前2:1)。在雅各书5章16节我们看到:“所以你们要彼此认罪,互相代求……义人祈祷所发的力量是大有功效的。”当司提反因犹太人的敌视而被石头打死的时候,他恳求上帝说:“主啊,不要将这罪归于他们”(徒7:60)。虽然他的衣服上渗透着因石头打他而留下的血迹,但当他死的时候,他的内心却越来越充满怜悯。基督在十字架上也充分证明和示范了这一点。救主自己虽然承受着难以言说的极大痛苦,但他心里所想的却是那些恶待他、将他钉在十字架上的人的属灵需要。在十字架上他说的第一句话就是:“父啊!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做的,他们不晓得”(路23:34)。这恰怡说明怜悯是上帝最心爱的属性,这一属性最贴近耶稣的心!“他却担当多人的罪,又为罪犯代求”(赛53:12)。
第四、怜悯还体现在对邻舍的耐心和无条件的接纳上。这意味着我们要更能忍耐。作为怜悯人的人,你要对人有耐心,“凡事谦虚、温柔、忍耐,用爱心互相宽容”《弗4:2)。我们在箴言17章9节读到:“遮掩人过的,寻求人爱。”一个经历了主赦免的罪人,他回想自己有罪的生命时,他会常常惊叹主对自己的忍耐,以及上帝是如何无条件的在基督里接纳了他。因此他也会以耐心和接纳去对待别人。
耶稣说:“怜恤人的人有福了。”因此,那些自称为基督徒,自称为属耶稣基督的的人,却对那些灵魂失丧、过着悲惨、贫穷和不公的可怜生活的人没有怜悯,也从没有为别人代祷的负担,没有对他人展现出耐心、接纳,那么他们的宣信就都是徒劳的。
三、怜恤的福
“怜恤人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蒙怜恤。”这里有一个对怜恤人的人的应许,就是他们必蒙怜恤。主耶稣在这里绝不是在教导救恩在某种程度上是建立在怜恤他人的基础之上,(仿佛)你们是怜恤人的,因此你们必蒙怜恤。这种想法与恩典福音的整个信息完全矛盾。听一听《以弗所书》第二章八节,保罗在那里说到,“你们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这并不是出于自己,乃是上帝所赐的”。救赎的恩典和信心都是上帝所赐的,不是赚得的。所以即使是我们最大的怜恤行为,如果上帝通过祂完全的标准来查看它们,那它们也不是完全的。根据上帝圣洁的标准,即使我们最大的怜恤也达不到标准,因此也永远不能成为获得怜恤或者恩典的基础。这与整个福音信息相矛盾。主耶稣这里所教导的是上帝国度里的一个美好原则。它就是《诗篇》第19:11节所表达的那个原则:“守着这些便有大赏。”耶稣应许那些以无条件的爱,在牺牲的爱中,或在非审判的爱中表现怜恤的人,他们将得到怜恤。这是简单的圣经原则——你们所种下的,就是你们所收获的。按照这样的方式来看一看“怜恤人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种下怜恤,所以他们得到了怜恤作为回报。例如《箴言》第十一章二十五节,“好施舍的,必得丰裕;滋润人的,必得滋润。”
但我们需要来思考一下,那么为什么耶稣这里没有说他们必被赏赐怜恤呢?相反,祂说:“他们必蒙怜恤。”祂在这一福中没有使用赏赐这个词,那是为要向祂的百姓确保并以祂应许中的恩典安慰他们。当祂的百姓思想他们自己的怜恤行为时,他们会看到自己的失败,他们会看到自己的短处,因为谁又能施怜恤以至完全呢?谁又能做到完全真实和纯洁呢?谁能在践行怜恤时完全聚焦于上帝呢?因此,他是为了安慰祂的跟随者们和祂的门徒们,即使他们面对了他们在践行怜恤时,在他们所做一切事上伴随着不完全,耶稣仍向他们保证,“怜恤人的人有福了”——即使这并不完全——“因为他们必蒙怜恤。”
亲爱的朋友,这一福的反面也暗示说:如果你不愿意怜悯别人,就说明你从来没有经历和明白上帝的怜悯。马太福音18章记载了一个王的仆人欠了王一千万银子的比喻。这个数额相当于今天的600亿人民币,这是一笔对人来说根本无法偿还的债务。然而,当这个仆人去求王时,王就将他全部的债务一笔勾销,使他成为一个自由人。王出于对仆人的怜悯,将他所不配得的给了他,否则他只能在监牢里度过余生。然而,这个被免了债的仆人遇到了一个欠了他一笔小钱的同伴,欠款数额相当于今天的6万人民币。请想一想,他欠王的600亿人民币和同伴欠他的6万人民币之间有多么巨大的差距!然而,这个被免了债的仆人却掐住同伴的脖子,说:“你把所欠的还我!”当同伴无力偿还债务时,被免了债的仆人就把他扔进了监牢。王对这位仆人的怜悯似乎对他毫无作用,因为他拒绝怜悯他人。耶稣在这个比喻的最后说,谁不愿意饶恕冒犯了自己的人,他自己也不会得到饶恕。
在主祷文中耶稣教导我们,要请求上帝赦免我们的过犯或债务,就像我们免了别人的债。基督实际上是说,如果我们不愿意赦免别人的债,就不应斗胆去求天父免我们的债。
如果你不愿意饶恕得罪你的人,那就表明你从来没有经历过上帝饶恕你的奇妙拯救,不论你拥有多少基督教的知识。你若凭着信心相信上帝的爱子,真实地经历了上帝的饶恕,被免了“不可偿还的罪的债务”,你会多么心甘情愿地饶恕那些得罪你的人!怜悯表现在甘心乐意地原谅别人。既然上帝乐意饶恕我们,我们也应当乐意饶恕他人。正如利未记19章18节所说的:“不可报仇,也不可埋怨你本国的子民,却要爱人如己。”你是否对他人怀恨在心?你是否不愿意饶恕冒犯你的人?如果是,你最好扪心自问:看看自己是否真实的经历过上帝的饶恕。你若经历过,并为上帝对你的怜悯所震撼,你怎能不恩待你的邻舍呢?这就是耶稣的比喻的重点!他说,与我们欠上帝的相比,邻舍欠我们的实在太微不足道了。因此,如果你长久不愿饶恕犯罪得罪你的人,说明你内心从未真实地体验过上帝的饶恕。保罗在歌罗西书3章13节明确地说:“倘若这人与那人有嫌隙,总要彼此包容,彼此饶恕,主怎样饶恕了你们,你们也要怎样饶恕人。”
基督说,那些展现出怜悯之心的人是有福的,他们怜悯人是因为他们天上的父就是怜悯人的。路加福音6章36节强调说:“所以你们要怜悯,像你们的父有怜悯一样”(KJV)。因此当耶稣说“他们必蒙怜恤”,意思是说,怜悯人的人最终将经历上帝永远的怜悯,因为他们的怜悯之心证明,他们已经经历了上帝的救恩。因此,那些向来不愿怜悯人的人只能说明,他们自己从未经历过上帝的怜悯。
亲爱的朋友,你是一个有怜悯之心的人吗?如果你不怜悯人,天父上帝也不会怜悯你,“因为那不怜悯人的,也要受无怜悯的审判”(雅2:13)。基督这里并不是教导真正的信徒会失去救恩,他是在说,如果你是真信徒,但仍然与人有嫌隙,那么你的灵里感到黑暗也不足为奇。你目前经历不到上帝的怜悯,是因为上帝不容忍他的子民不怜悯人。我们只有悔改和谦卑自己,只有借着上帝的恩典,找回我们的怜悯之心并乐意饶恕,才会重新经历上帝的恩惠。弥迦书6章8节这样说道:“世人哪,耶和华已指示你何为善,他向你所要的是什么呢?只要你行公义,好怜悯,存谦卑的心与你的上帝同行。”
基督在马太福音25章的后半部分说到最终审判时,明确强调了这一点。他告诉我们,我们将根据是否有怜悯之心接受审判。义人将会说:“主啊,我们什么时候见你饿了,给你吃,渴了,给你喝?什么时候见你作客旅,留你住,或是赤身露体,给你穿?”(太25:37-38)。耶稣会回答说:“这些事你们既做在我这弟兄中一个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太25:40)。恶人也会问:“主啊,我们什么时候见你饿了,或渴了,或作客旅,或赤身露体,或病了,或在监里,不伺候你呢?”(太25:44)。耶稣将提醒他们,他们毫无怜悯之心,他说:“这些事你们既不做在我这弟兄中一个最小的身上,就是不做在我身上了”(太25:45)。这恩典的标志是多么重要,它与我们所有人都息息相关。因此,耶稣将怜悯之心看作基督徒最基本的标志,他需要在生活中表明自己真正拥有一颗来自基督的新心。这样的心体现在他怜恤别人的新生命中。因此,我们要认识到,主对我们的要求是:“行公义,好怜悯,存谦卑的心,与你的上帝同行”(弥6:8)。阿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