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悔改
经文:马太福音3:1-2
大纲:
一、解释经文
二、解释教义
三、回应错误
四、教义应用
引言:
你是否曾在旅行中的某个时刻发现自己迷路了?也许你选择的旅行方式是开车、骑单车、乘公共交通或是步行。你正走在幸福的大道上,自以为一切顺利。你很确定自己正朝着预定的目的地前进。接下来,你开始陆续经过一些路标,你意识到似乎出了一些问题。你可能已经感觉到了茫然无措和惊惶不定。最后,你看到一块标明正确终点的指示牌,但它所指的方向与你前进的方向却完全相反。这时你该怎么做呢?首先,你应当第一时间从自己当前的行进路线上停下来。然后,你要转身,而且是一百八十度的大转身,继而朝着相反的方向走去。这一次,你朝向的是正确的目的地,而不再是错误的。以上这个比喻简单地阐明了悔改的本质。未归信之人行在人生的大道上,追随着自己罪恶的道路,他们坚定地感觉到前路光明。他们相信,他们所选择的道路一定
会带领自己到达一个令人心驰神往的目的地。但他们其实是大错特错。他们已经迷路了,并没有遵循上帝的话语所提供的地图。他们行在罪恶之路上,而地狱中永远的愁苦就在旅程的终点等候着他们。福音的传讲揭露了他们错误的方向,警示了他们的严重错误。福音好比一个醒目的路标,向他们指示一个相反的方向。
悔改包含转离我们从前所走的罪恶之路,并转向主。因此,悔改是属灵方向的改变,发轫于人的心灵和心思中,继而影响个人的行动。悔改是意识到对他们的错误所敲响的警钟,继而转离此路,并转向主。
在救恩次序的系列内容中,我们将致力根据圣经探究圣灵如何将基督的救赎应用在信徒个人的灵魂中。上一讲,我们一同学习了得救性信心的教义。而在本讲中,我们要来学习悔改的教义。
一、解释经文
我们在《马太福音》第 3 章1-2 节读到说:“那时,有施洗的约翰出来,在犹太的旷野传道,说:‘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在新约的一开始,福音呼召的第一个词不是“爱”或别的什么,而是悔改。施洗约翰在旧约与新约之间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他既是基督之前的最后一位先知,又是新约中第一位受上帝差遣的人。而他传道事工的最主要的主题就是悔改。上帝曾告诉他的父亲撒迦利亚说,约翰要让许多人转向主,他要“为主预备合用的百姓”。这是《路加福音》第 1 章16-17 节所说的。而在我们所引用的文本里,《马太福音》第 3 章3 节引用以赛亚的话说:“预备主的道,修直祂的路!”众所周知,两点之间直线最短。悔改扫清了道路,使得上帝与悔改之人之间的路变得平直,悔改也是转向这条路。正如《马可福音》第 1 章4 节所说,约翰是来传悔改的洗礼,使罪得赦。请注意,悔改与赦罪相关联。在《马太福音》第 3 章5-6 节我们发现,许多普通百姓前去承认他们的罪。因此,认罪是悔改的另一个要素。但约翰也勇敢地直面抵挡他信息的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他在7-8 节说:“毒蛇的种类!谁指示你们逃避将来的忿怒呢?你们要结出果子来,与悔改的心相称。”由此可见,真悔改总是会结出果子,伴随着证据。但悔改绝不仅仅是施洗约翰的事工所独有的信息。当耶稣第一次出现在祂的公开事工中时,祂所传的信息中的第一个词就是悔改。在下一章,《马太福音》第 4章17 节说:“从那时候,耶稣就传起道来,说:‘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与约翰一样,耶稣也清楚说明有两个国度,而罪人必须转离这个属黑暗、属撒但和属世界的国度,并转向上帝属天的国度。请注意基督在《马可福音》第 1章15 节说:“你们当悔改,信福音!”基督将悔改与信心联系在一起。在上一讲里我们就已知道,这二者是归信的两个方面。当耶稣预备十二门徒,然后又差遣他们出去时,他们做了什么呢?《马可福音》第 6 章12 节说:“门徒就出去传道,叫人悔改。”悔改一直贯穿了整个新约。在五旬节,《使徒行传》第2 章38 节说:“彼得说:‘你们各人要悔改。’”彼得在下一章,《使徒行传》第 3 章19 节里也说了同样的话,此外还有《使徒行传》第8 章20-23 节。甚至在他的书信里,比如《彼得后书》第3 章9 节等地方也是如此。保罗的事工也是这样。比如,《使徒行传》第17 章30-31 节,第20 章18-21 节,第26 章14-20 节,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一直到圣经的结尾。在圣经的最后一卷书,《启示录》第2 章4-5 节,耶稣呼召以弗所的教会悔改。在2-3 章,当你读祂对亚细亚其他教会所说的话时,祂不断地重申着悔改的呼召。可见,悔改对于救恩来说是不可或缺的。这让我们看见了悔改教义的重要性。在本讲的剩余内容里,我们要一同探究圣经对悔改本质的教导。
二、解释教义
第二大点,让我们一同来学习对悔改这一真理的教义阐释。第一,让我们来定义悔改的本质。悔改是转向,是方向的改变。一方面,悔改使人看见和意识到个人罪恶的邪僻,并为之忧伤;另一方面,悔改也使人看见基督里的怜悯,从而转离罪恶归向上帝,行在祂的道路上。悔改不仅仅只是单纯的认识罪,悔改也必须包含对基督里的怜悯的领悟。为什么呢?因为没有人会转向一个他们以为会摧毁他们的事物。他们不会转离罪,再转向一个自以为会摧毁他们的事物。悔改里既有对罪人的警告,也有吸引。《罗马书》第 2 章4 节说:“还是你藐视祂丰富的恩慈、宽容、忍耐,不晓得祂的恩慈是领你悔改呢?”看见上帝的良善会使人悔改。悔改并不仅仅是在灵魂归信时基督徒生命的开端所经历的事情。它乃是整个基督徒生命自始至终的标志。日复一日,信徒会在自己的一生中不断地转离罪,并转向上帝。
第二,悔改会影响灵魂的全部官能。比如理智,在悔改的时候,人会对罪的本质和后果有清楚的认识。这包括对自己的罪责、无能和全然污秽的认同。悔改也影响意志,人会有逃离罪,从而寻求饶恕和洁净的倾向。若没有个人决心的改变,就不是合乎圣经的悔改。悔改甚至会影响人的情感。人会为罪忧伤,会极其厌恶罪。我们可在以赛亚的经历中看到这一点。《以赛亚书》第6 章5 节说:“祸哉!我灭亡了!因为我是嘴唇不洁的人,又住在嘴唇不洁的民中。”
第三,人悔改的行动本身不能拯救他。悔改并非在上帝面前可以赚得什么的行为或功德。悔改是一个恩典,是上帝所赐的礼物,正如信心一样。《使徒行传》第11 章18 节说:“这样看来,上帝也赐恩给外邦人,叫他们悔改得生命了。”我们乃是被教导照着《耶利米哀歌》第 5 章21 节的话祷告说:“耶和华啊,求你使我们向你回转,我们便得回转。求你复新我们的日子,像古时一样。”虽然悔改绝不是赚得救恩,但对于得救来说却是绝对必要的。耶稣在《路加福音》第 13 章5 节说:“你们若不悔改,都要如此灭亡!”我们要么悔改,要么灭亡。与信心一样,没有悔改也是不可能得救的。虽然不当把悔改视为对罪的补偿,也不能把悔改视为赦罪的缘由,因这是出于上帝在基督里白白赐予的恩典;但是,对于众罪人而言,悔改乃是必不可少的,罪人若不悔改,就不要期望罪得赦免。”
第四,就让我们来具体地思考福音性悔改的一些要素。第一个要素,悔改包括看见罪。想想那个浪子。在《路加福音》第 15 章,他离家出走,走上了罪恶的道路,过着邪恶的生活。在故事的转折点发生了什么事呢?经文说“他醒悟过来”。在他来到主面前之先,他先来到自己面前,即醒悟过来。当他醒悟过来的时候,他看见“我犯罪了”,我得罪了上帝,得罪了我的父亲等等。他看见了自己的罪,而这正是促使他调转方向、回到父家的其中一个原因。因此,悔改意味着承认我们个人内心的瘟疫。我们在《诗篇》第38 篇4 节唱道:“如同重担叫我担当不起”,这说的就是罪。我们感受到罪就好像巨大的重担一样。约翰· 班扬在他的著作《天路历程》里对此的描述非常精彩。书中提到了一位基督徒背负着重担从毁灭城逃出来。
第二个要素,悔改不仅包括看见罪,也包括为罪忧伤。《诗篇》第38 篇18 节说:“我要承认我的罪孽;我要因我的罪忧愁。”在原文里,这个词的意思是极度的痛苦,是一件撕心裂肺的事。《撒迦利亚书》第 12 章10 节说:“他们必仰望我,就是他们所扎的;必为我悲哀。”因此,悔改包含忧愁哀伤。《诗篇》第 104篇15 节告诉我们,这种忧愁的粮反而能坚固人心。《诗篇》第 126 篇5 节又说:“流泪撒种的,必欢呼收割!”为何是这种情况呢?为何泪水会带来喜乐呢?为何这种忧愁能坚固人心呢?答案是,因为它让基督变得宝贵。这种对罪的看见和忧愁
能够高举和彰显出主耶稣基督是何等宝贵,何等美丽,何等充足与何等让人满足。
第三个要素是认罪。《约翰一书》第1 章9 节说:“我们若认自己的罪,上帝是信实的,是公义的,必要赦免我们的罪,洗净我们一切的不义。”如果我们认我们的罪。那么,何为认罪呢?承认某事就是对这事所说的话和别人所说的一样。因此,当我们承认自己的罪时,我们对我们的罪所说的话与上帝对它们所说的话是一样的。我们照着上帝看待罪的视角去看待、定义和谈论我们的罪。显然,这也在圣经中向我们启示出来了。认罪使我们控告自己,并为上帝辩护。认罪也是具体的,即承认自己具体的罪。我们在《箴言》读到说:“遮掩自己罪过的,必不亨通;承认离弃罪过的,必蒙怜恤。”因此,不可隐藏或遮掩罪过,反要揭开并离弃它们。这是一件使上帝大大得荣耀的事情。在《约书亚记》第7 章19 节,当约书亚直面亚干的时候,他首先说:“我儿,我劝你将荣耀归给耶和华以色列的上帝,在祂面前认罪。”
第四个要素,为罪羞愧。《以西结书》第 43 章10 节说:“使他们因自己的罪孽惭愧。”这羞愧包括看见干犯上帝和祂律法的罪责,看见罪的忤逆,即这是对主的悖逆。这也是为我们的忘恩而羞愧。这位上帝创造我们,将万有赐给我们,为我们积蓄一切美物,但我们非但不转向祂,反而转离祂。我们全然忘恩,一想到这一点,一想到我们给祂的名带来的羞辱,我们就该羞愧。罪应当让我们脸红。实际上,人们想到自己的罪却不脸红,这反而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第五个要素,恨恶罪。《以西结书》第 36 章31 节说:“你们必…因你们的罪孽…厌恶自己。”我们当恨恶一切的罪,恨恶它的一切形式,恨恶它的一切表现。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视罪为上帝的对立面。罪完全与上帝和祂本性中的一切相敌对。因此,悔改包含恨恶罪。信徒恨恶罪还因为他们看见了主耶稣基督为之付上的代价。荣耀的主,上帝的羔羊,祂被钉在十字架上。为什么呢?祂为罪而死,是上帝选民的罪导致了这个恐怖事件的发生。所以,你要么爱上帝而恨恶罪,要么爱罪而恨恶上帝。圣经并未给我们提供中立地带。为此缘故,信徒应当不断地说:“我宁愿受苦也不犯罪。”显然,这正是殉道者们所以为的,他们不愿否认主耶稣基督。宁愿受苦也不犯罪。
第六个要素,悔改是以上帝为中心的。回想《诗篇》第51 篇。大卫犯了奸淫罪和谋杀罪。然而,在《诗篇》第51 篇,他却说:“我向你犯罪,惟独得罪了你;在你眼前行了这恶。”是的,他确实得罪了拔示巴、乌利亚、他的家庭和以色列国等等,但让他认罪的最大动力是什么呢?是他得罪了上帝的这个事实。上帝是在悔改的罪人面前最突显的那一位。悔改是以上帝为中心的。
第七个要素,悔改包含转离罪而归向上帝。《约珥书》第 2 章12 节说:“耶和华说:虽然如此,你们应当…一心归向我。”在旧约圣经中,希伯来语表示“归向、转身”含义的这个词是最常用来表达悔改的,从而传达出转离罪并转向主的观念。《何西阿书》第 14 章8 节,其实整个《何西阿书》第 14 章都非常精彩,如果
你想明白悔改的话,就把这章从头到尾读一遍,其中包含了悔改的全部要素。但就转离罪的角度来看,第 8 节说:“以法莲必说:我与偶像还有什么关涉呢?”因此,悔改是出于对上帝的爱和对祂怜悯的倚赖,在我们的整个生命和一切行动中用心转向上帝。以上就是悔改所包含的几个要素。
接下来,让我们来看一看圣经有关虚假悔改的教导。在《哥林多后书》第7 章8-11 节,这段经文很重要,我们看到了为罪的世俗忧愁和使人悔改的为罪的敬虔忧愁之间的区别。世俗的忧愁与敬虔的忧愁这二者间是有区别的。在那段经文里,圣经为我们描绘了使人悔改的敬虔忧愁是什么样子的。你自己应当认真研读那段经文。但你应该认识到的是,一个人可以在对罪产生某种忧愁的同时却没有转离罪而归向主。这对不信之人显然是事实。甚至在真信徒的生命中,也会不同程度地发生这样的情况,我们对此应当格外小心。世俗的忧愁还可能对罪产生惊恐,不过这可能是对罪产生的律法性惊恐,却未伴随心灵的改变。当良心被曝光在上帝的律法中时,它就会恐惧战兢。但这却不同于悔改。有趣的是,“我有罪了”这句话在圣经中是谁说的呢?说过的人里面有法
老,他曾说:“我有罪了。”扫罗王也说:“我有罪了。”甚至卖主的加略人犹大都说:“我有罪了。”他们都感到了罪的可怕,却没有心灵的转变和悔改。有时候,人们甚至可以倚靠对抗罪的决心,但却没有悔改。他们下决心说:“我决定不再做这些事了,我一定要行在上帝律法的道路上”等等。他们不需要归信就可以做到这些事情。主在《耶利米书》第 2 章20 节说:“你说:我必不侍奉别神。”但接下来主继续论到他们说:“你在各高冈上、各青翠树下屈身行淫。”以色列人下了决心,却没有悔改。有时,人下决心的动机是出于自爱。这些决心是被自爱所驱动的。这绝对是亚哈王的情形。他变得谦卑是出于自爱。
部分悔改也是假悔改,这种悔改只离弃了部分的罪恶的生活方式。部分悔改通常的表现形式是,用一系列的罪代替另外的一系列的罪,可能是新罪代替旧罪。比如,一个人可能不再酗酒,但他们不过是用习惯性撒谎或者别的罪代替了酗酒而已。这不是悔改,只是部分悔改。
世俗的忧愁可能包含许多成分。这可能是一种暂时的悔改。比如希律,他喜欢听施洗约翰讲道,但不论我们在这里观察到怎样的经历,它都没有带来真正的悔改。世俗的忧愁还包括推卸责任。因此,虽然我们犯罪了,但我们却把责任推给自己的罪或别人。圣经从最开始就让我们看到这一点,亚当责怪夏娃,夏娃又责怪蛇等等。世俗的忧愁还可能仅仅是对罪的后果而非对罪责的反应。我们为罪所造成的后果忧伤,却不是为罪本身忧伤。该隐就是这样,扫罗王也是如此。这种忧愁还可能是从外面来的,而非发自内心。耶稣警告法利赛人,他们把自己的脸弄得难看等等,这是一种外在的谦卑,却没有伴随真悔改。世俗的忧愁还可能是自我中心的。《使徒行传》第8 章里的行邪术的西门就是这样。以上就是有关虚假悔改的警告。
三、回应错误
第三大点,让我们简要地从护教性的角度学习这个教义。第一,我们需要承认的是,在当今时代,悔改的要求已遭到全面的忽视。在更广泛的教会范围内,你会听到人们谈论我们需要被更新,需要被苏醒,还有或这或那的需要。但在许多时候你却听不见我们需要悔改。然而,我们从本讲一开始就说过了,悔改是圣经中的一个重点,也是施洗约翰、基督和使徒等人传道事工的重点。因此,悔改的需要理当成为一个特征。每一名牧者都当传讲悔改的必须性,呼召人转离自己的罪而归向主。
第二,人们会低估悔改。低估悔改,这是一个与上一点相反的错误。小罪不能因其小,而不该被定罪;同样,大罪不能因其大,而使真心悔改之人沉沦。”这是一个给人带来盼望的信息,主在这信息里说,对于那些以悔罪的心,就是那些以福音性悔改的心来到主面前的人而言,不论他们的罪有多么大——也许像使徒保罗那样,攻击基督又迫害祂的百姓,竭力摧毁教会——不论他的罪有多么沉重,即使这罪沉重到可以将世界压成粉末,他都可以藉着信心和悔改来到主耶稣基督面前而领受怜悯。在宣扬福音的时候,必须不断表明这种盼望。
第三,我们应当拒绝罗马天主教告解礼的教义。他们抓住“悔改”一词,将合乎圣经的悔改观加以扭曲和曲解,将之变成了他们所谓的告解礼。忏悔和福音性悔改有着根本的不同,它是一种在身体上苦待自己的观念,是试图让你感受到罪的忧愁的一种方式。它是一种外在的方式,却不是发自内心的。但更严重的是,他们视忏悔为一种可以让自己从主那里赚得救恩的功德。他们以为忏悔一定会赢得上帝的喜悦。这无疑破坏了主耶稣基督全备的工作,唯独祂能够拯救,而这是要靠着在主里的恩典去领受的。他们将悔改扭曲成了以行为为导向的义。因此,我们必须对此保持警惕,并根据圣经作出驳斥。
四、教义应用
第四大点,我们现在可以根据这个教义对自己做些实践性应用。第一,我们需要寻求为具体的罪而悔改。人不应满足于一般性的悔改,针对每一件具体的罪而努力悔改,乃是人人当尽的本分。为自己个别的罪具体地悔改。这是一个要求具体化的呼召。当我们在主面前悔改的时候,我们是在上帝话语的光照下察验自己的心,这不是以一种“我大体上是一个罪人”的含糊的观念在主面前这样去承认。相反,在讲道和阅读祂话语的时候,随着主光照我们具体的罪,我们就当带着这些具体的罪到祂面前去,我们当承认这些罪,当悔改转离这些罪并转向主,这是因着对祂怜悯的认识。因此,悔改要承认具体的罪。这并不是说我们要为自己犯过的每一个罪悔改,对人来说是不可能的。我们有因无知而犯的罪,甚至还有自己没意识到的罪。但随着主光照我们,我们就当为着祂所光照的罪而悔改。在我们与别人的关系上也是如此。
我们可能受试探而忽略了承认自己的罪。你得罪了一位弟兄,你找到他,然后对他说:“我很对不起。”这句话唯一真正传达出的是你对所发生的事情感觉很糟。更合宜的做法是,你找到他,真实地承认自己的罪说:“看,我这么说或我这么做是不对的。我以这种具体的方式得罪了你,也得罪了主,现在我来请求你饶恕我。”由此可见,在与主的关系中,我们表达悔改的方式甚至会影响到我们与肢体的关系。
第二,公开悔改当有属于自己的位置。正如人有私下所犯的罪当寻求基督赦免一样,比如,当一间教会一同犯罪,或者有人公开犯罪被他人知晓,他就应当预备自己公开地表明自己的悔改。因此,私下的罪私下悔改,公开的罪公开悔改。如果有人陷入了丑闻,或者犯了严重的罪,以致在社区和教会里广为人知,他们就当预备在知道这件事的人面前承认自己的罪,并为之悔改。
第三,我们要进行集体悔改。所谓集体悔改,它可以指一个家庭、一间教会或一个国家。《约珥书》第 2 章15 节及其后的经文说:“你们要在锡安吹角,分定禁食的日子,宣告严肃会。聚集众民,使会众自洁:招聚老者,聚集孩童和吃奶的…”经文继续说道:“侍奉耶和华的祭司要在廊子和祭坛中间哭泣,说:耶和华
啊,求你顾惜你的百姓。”因此,上帝的百姓也当作为一个整体来承认自己的罪。在属灵的衰退期,教会可以宣告禁食。彼此分开的人们在家中为自己的灵魂作工,然后他们聚集到教会里,参加公共崇拜,聆听有关悔改这一主题的讲道,参与集体祷告,在主面前承认他们一同所犯的罪。这在整个世界历史上都是事实,而且常常与复兴时期相关。
第四,耶稣在《路加福音》第15 章10 节说:“我告诉你们,一个罪人悔改,在上帝的使者面前也是这样为他欢喜。”请花点时间想想这句话。现在,可能有一间教会正在聚会,他们只有很小的一群人,也许处在一个不为人知的偏远地区。会众们全都寂静无声,牧者正在讲道,上帝藉着祂的灵在台下一个听众的灵魂里作工。靠着圣灵,他们得以相信,得以悔改,他们在主面前悔改,他们的心灵在静默的人群中间发出呼喊。你猜怎么样?第二天的报纸上不会报道这件事,网络上或新闻里也不会广播这件事。整个世界没人注意到这件事,而耶稣却在这段经文里说,这群不可胜数又大有能力的存在,即天堂中的这些天使,甚至会为了一个罪人的悔改,而让整个天堂都沸腾。他们欢呼雷动,将赞美献给上帝。因着这一个罪人的悔改,赞美的歌声就响彻天堂。
耶稣为我们提供的这个窗口应该影响我们,它应当影响我们看待一个罪人悔改的观念。这件事可能发生在我们身上,喜乐因着在上帝面前经历的悔改而生。不论我们何时何地看见别人悔改,我们也当如此。这才是世界上真正有意义的事情。这才是真正让我们兴奋的事情。对于上帝的百姓而言,看见男人和女人,男孩和女孩得蒙悔改,这是一件真正让他们备受鼓舞的事情。
到此为止,通过本讲和上一讲,我们已经学习了救赎性归信(真归信)所包含的信心与悔改两方面。在本讲中,我们一同初步学习了圣经对这归信的第二个要素,就是对悔改的教导。祈求主光照我们可以明白这个真理,并在我们中间赐下这份恩典。阿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