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堡教理问答主日1—第2问
经文:诗篇:107
主题:基督徒属灵经历的模式
大纲
一、对罪的亲身经历性的认识
二、对救赎的亲身经历性的认识
三、对成圣的亲身经历性的认识
引言:
上周我们从那海德堡教理问答那个著名的问题开始,即“或生或死,你唯一的安慰是什么?”各位,我想知道你们这周有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还是听完就算了。如果你们思考过这个问题,那么你的答案是什么呢?上周我已经指出过,“唯一”这个词的重要性。在《海德堡教理问答》中我们会多次看到这个词,因为这是一份宗教改革时期的信条。而“唯一”这个词,拉丁语为“sola”,在宗教改革中至关重要。所以,这个问题的意思是,没有其他的安慰。所有的其他安慰都是虚假的安慰。所有的其他安慰都会欺骗我们。只有一种安慰能让我们度过一生。只有一种安慰能让我们面对死亡,跨越死亡的冷河。那就是知道我不属于我自己,我属于我忠实的救主耶稣基督。所以,我亲爱的弟兄姊妹们,我想问你们,你们能对此做出肯定地回答吗?在全知且洞察人心的上帝面前,你能说这是你唯一的安慰吗?就是知晓这位圣经中的基督,这位基督是你的救主,知晓他为你舍命,知晓他为你赎罪,知晓你的罪在基督的宝血中得以洗净。各位,唯有如此,才是好的。
那么,今天让我们回到主日1的下一个问题,请翻开主日1,让我们读一下教理问答的第二个问题。第二个问题如下:问:为了在这样的安慰中喜乐地生或死,你必须知道哪些事呢?
答:我必须知道三件事:第一、我的罪恶和愁苦有多么深重(1)。第二、我怎样才能得救,并脱离这一切的罪恶和愁苦(2)。第三、我当如何为这样的拯救而感谢神(3)。
一、对罪的亲身经历性的认识
耶稣定义⼀个真正的基督徒,不是根据他拥有多少知识,不是根据他履⾏了多少宗教职责,⽽是根据他在⾃⼰的⽣命中对圣经真理的经验性知识或认识。我说的经验性知识或者认识是什么意思呢?阿奇博尔德.亚历⼭⼤在他的《属灵经验》说:信仰的知识分为两种,⼀种是圣经中彰显的真理知识,另⼀种是圣经真理在圣灵的⼯作下,被⼈正确领悟之后在⼈内⼼产⽣的印记。这两种知识存在着密切的因果关系,但又可以相互区分开来。前者可⽐于印章上铸刻的⽂字或图像,后者类似印章盖在蜡上的痕迹。痕迹如果印的清楚,那么只看⼀眼就能识别出印章上刻了什么,这⽐直接看印章本⾝更加明了。由此可见,最能证实和阐明圣⾔所含真理的,莫过于从⼀个⼈的内⼼真实的经历到真理的效⼒,因此,对于⼀个基督徒⽽⾔,真理要在他⾝上产⽣的效⼒,绝对不是可有可⽆的。
所以我们若对经验性的知识或认识来总结的下个定义的话,那就是上帝在律法和福⾳中所赐的真理,在我们的⼼⾥产⽣的烙印。那么这些烙印在我们⼼⾥的真理,会对我们产⽣什么作⽤?这会使我们的⼼谦卑。⽽且这种对真理经验性的知识会指引我们⽣活中⼀切具体的选择。我再举个例⼦,帮你们去理解⼀下这种经验性的知识或认识。当你告诉孩⼦不要⽤⼿触摸发烫的炉⼦,因为这是热的,摸了可能会被烫伤,但他们仍然去触摸了,这时他们所学到的就是经验性的认识。在那种经验性的触摸之后,他们对“热”的含义有了经验性的认识,这种经验性的认识将影响他们以后的选择和⾏为。当他们再遇到这种热的时候,他们就不会再去触摸,⽽且在危险的情况下,会保护⾃⼰不受这种热的伤害。
再举一个例子你可以读一本关于食盐的整本书,了解它的化学成分,但没有什么能比得上把盐放在舌头上亲身体验一下。这个你在一瞬间对盐的体验,是你读完整本书都无法获得的。
所以,这里《要理问答》一开始就强调,我们不能仅仅在理智上了解基督,仅仅用头脑去理解。我们对这位基督的认识必须是一种经验性的认识,一种通过实实在在地体验到自己是罪人,实实在在地体验到福音中向我们揭示的基督的宝贵和美好而获得的认识。这样,我们才会渴望过一种荣耀这样一位救主的生活。只有当我们拥有这种知识,这种由圣灵做成在我们里面的经验性的知识,我们才能在生与死中拥有唯一的安慰。
我们上午讲了《马太福音》第七章,其实这段经文强调了对上帝话语真理拥有经验性认识的重要性。马太福音7:21-23,这是整部圣经中最严肃的段落之一。看看耶稣在登山宝训结束时说了什么。凡称呼我“主啊,主啊”的人,不能都进天国;惟独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才能进去。当那日,必有许多人对我说:“主啊,主啊,我们不是奉你的名说预言,奉你的名赶鬼,奉你的名行许多异能吗?”我就明明地告诉他们:“我从来不认识你们,你们这些作恶的人,离开我去吧!”所以基督在这里谈到那些自称奉他名的人,那些实实在在说“主啊,主啊”的人。他谈到许多人非常热衷于各种宗教活动,奉他的名说预言,奉他的名赶鬼,奉他的名行许多异能。而基督会对他们说:“我从来不认识你们。”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从来不认识你们。”难道他不知道他们和他们所做的吗?是的,祂当然知道。但祂所用的“认识”这个希腊词ginosko的意思是,我们之间从未有过真正的体验性的关系。尽管你们奉我的名,尽管你们说“主啊,主啊”。那么基督是如何识别这种虚伪的对他的名的宣称呢?他说,那些人会说:“主啊,主啊”,但他们却不是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基督在此处的描述真是令人称奇。所以基督的意思是,如果我们对上帝之事的认识,我们对圣经真理的认识,成为一种实际的经验性的经历,它就会改变我们的生活。我们不仅会来到基督面前称他为主,主,而且会成为遵行他旨意的人。 当然,这属于第三点,即圣洁的生活,感恩的生活,这种生活体现在践行上帝的旨意上。所以我要强调这一点,这绝非小事。尤其是因为基督说,审判的日子会有很多人惊恐万分,他们满心期待能进入天国,却惊恐万分。基督会对他们说,我从来不认识你们。我们之间从未有过真正的关系。这件事何其严肃,因为这些话出自审判者之口。他就是那位审判者,他将坐在宝座上。而且这样的人会有很多很多。所以这是件大事。
让我再给你们举个例子,说明仅仅有理论知识和通过亲身经历、与人交往而获得的知识之间的区别。一个真实的故事是这样的,一位作家写了一本书,这些书在书店里售卖。有一天,作家自己在一家书店里,看到了在卖他写的书。于是他就走过去,然后售货员也走了过去,对作家说:“我强烈推荐那本书。”作家问他:“为什么?”他说:“这是一本很棒的书。”接着店员又说:“我认识作者。”作家对他说:“不,你认识不了。你根本不认识作者。”店员当时就有些慌乱,还觉得受到了冒犯。作家说:“我就是作者。”所以你之前说认识我,但显然你根本不认识我。所以各位,这就是区别所在。所以店员通过一些介绍可能对作者有了一些了解,但当作者真正站在他面前时,他竟然完全认不出来。他根本不认识作者。所以各位,这绝不是个小问题。
我们回到教理问答的内容。教理问答首先强调的是,我们需要知道自己的罪过和苦难有多么严重。换句话说,我们需要经验性的认识自己深重的罪恶和愁苦。但我要马上强调一下,教理问答绝不是说,仅仅认识到罪过就能拯救你,哪怕你认识的再深。有时我们在教义上的表达上,会说“救赎性知罪,或者对罪的救赎性认识”,但这很容易被误解为仅仅认识到罪就能拯救你。这绝不可能。这句话的意思是,那种对罪的认识能引领我到救主那里,也就是主耶稣基督那里,以此使人得救。所以,没有人仅仅因为经历过一些良心的谴责就得以得救,也没有人仅仅因为为自己的罪流过一些眼泪就得以得救。
因为如果我们对罪的觉悟不能引领我们归向救主,不能引领我们归向基督,那它就毫无价值。然而,这里教理问答的措辞很强烈,不是吗?这里说,我的罪恶和愁苦何其深重。为什么这是一个重要的陈述?这是因为我们天生倾向于淡化罪恶。我们在谈论罪恶时太过随意。各位,罪这个词在英文很短,只有三个字母(sin),但它无疑是英语中最丑陋的词。没有什么比罪恶更陋。这世上所有错误的地方都是因为罪恶。人类之所以是走向灭亡的人类,也是因为罪。那么罪是什么呢?你们应该知道,罪就是违背上帝的律法。上帝已向我们启示了他的旨意。当我们违背那个旨意,当我们不遵从他的律法时,我们就是在犯罪。但这还不止于此。这不仅仅是不服从的行为的本身的问题。当我们犯罪,当我们违背上帝的启示时,我们就是在背叛我们的造物主。而且情况比这更糟。因为当亚当和夏娃吃了禁果,不只是因为他们不服从,不只是因为他们相信了撒旦的谎言。不,他们吃了那果子,就是把上帝当作说谎者。这就是罪。每次我们犯罪,就是把上帝当作说谎者。我们无视他的话语。当然,最终,亚当和夏娃所做的是如此严重,他们轻视了造物主的爱。他们的造物主,以祂的形象创造了他们,赐给他们如此美好的乐园,如此美好的地方。
所以,我们简单的总结一下。他们违背了他的旨意。他们反抗他的意愿。他们把他当作说谎者,最终,他们轻视了他的爱。这就是罪。这就是罪人的含义。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永远不应轻率地谈论罪。当圣灵开始在我们身上施行拯救的工作时,我的意思是,当上帝的灵抓住一个罪人,祂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最终引领他到救主那里,引领他到基督那里。这时,我们生命中第一次开始真正的明白,对上帝犯罪意味着什么。我们开始理解大卫在诗篇51篇中所说的话。要知道,他当时已经是信徒了,但他却犯下了大罪。当上帝通过拿单将大卫带到正确的地方时,大卫说:“我只得罪了你,我只对你犯了这罪。”说“我犯了罪”是一回事,说“我得罪了上帝”又是另一回事,当这对你来说变成现实时,就成了“我只得罪了你,我只对你犯了这罪”。所以当圣灵光照我们,除去我们眼中的蒙蔽时,我们就会开始像上帝那样看待罪。这就是我们讲道的,救赎性的知罪。当我们开始像上帝那样看待罪时,也只有在那时,我们才会意识到自己的处境有多么严重。那时我们才会明白罪是多么令人憎恶。我们需要在某种程度上理解这一点。
今天下午我在这里不是要提倡某种知罪的深度或程度。因为上帝在这方面是完全主权的。但我确信的一点是,每当圣灵施行拯救时,他都会让我们如此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罪,以至于我们明白只有一个答案,那就是主耶稣基督和他的救赎之工。所以清教徒们常说,你需要对自己的罪了解多少?答案是,只要足以让你看到自己对基督的需要。因为这是圣灵的目标,这是他的目的,就是要让你明白在上帝眼中你是谁。这样你就会明白,除非你投靠基督,否则你就会灭亡。让你明白得罪上帝是多么严重的事,冒犯了他是多么可怕。还有随之而来的所有苦难,罪恶的后
果。这里我只说几句,我们会在主日 2 至主日 4 去更详细地探讨。但让我先提几点。
首先,罪使你与上帝隔绝。使你远离上帝。罪恶使你面临三重死亡。死亡意味着分离。罪恶的代价是死亡。罪恶给我们带来上帝的诅咒。成为上帝诅咒的群体意味着,除非解除这个诅咒,否则上帝的审判不可避免。但罪恶也腐蚀我们。玷污我们。最后,罪恶最终使我配得下地狱。这就是为什么上帝在圣经中揭示了地狱的教义。因为上帝知道你我往往会轻视罪恶。上帝希望我们明白,罪恶是如此严重,如果你带着罪恶生活和死去,这将是永恒的后果。这就是为什么耶稣在传道期间,提到地狱的次数远远多于提到天堂,因为他知道我们往往会轻视它。但当圣灵抓住我们时,我们就不再轻视罪恶。那时它对我们来说就成了我们的现实。那时我们就需要伟大的医生。我们都需要伟大的医生。我们都需要基督。然而,主耶稣自己在《马太福音》9:12-13节中说,健康的人用不着医生,有病的人才用得着。我来不是召义人,乃是召罪人。”各位,这就像我们的日常生活一样。只要我们感觉良好,只要我们觉得健康,我们就不会有兴趣去看医生。同样,在灵性的经历方面也是如此。因为圣灵的目标是引领我们认识到自己得罪了上帝,认识到自己已无可救药,从而让我们惊叹于上帝为我们这样的罪人所预备的救主。而这一切发生的方式和程度,全在于上帝的主权。这就是为什么在上帝的智慧中,吕底亚和狱卒的归信都在使徒行转16章这同一章。关于吕底亚,经文只说她留心听保罗所讲的话,上帝开导了她的心,她就信了保罗所传的福音。然后在她的生命中通过她开放自己的家,对使徒的接待,表明了恩典在她生命中的真实。关于狱卒,我们读到他痛苦的正要自杀。当然,这与这个人的独特处境有关。但这是否意味着因为狱卒的归信更戏剧性,就比吕底亚的经历更优越呢?显然不是。所以重点不在于我们的故事有多戏剧性,重点不在于我们的愁苦有多深,重点在于这种愁苦是否引领我们归向救主,归向主耶稣基督。然后福音就变得何等美好,福音的好消息就变得何等美好。当圣灵照亮这位宝贵的救赎者,这位宝贵的救主时。因为圣灵的工作就是让主耶稣基督,他的一切,他所做的一切,都对我们的灵魂产生无法抗拒的吸引力。于是,这位基督就变得何等珍贵。于是,他来寻找并拯救迷失之人的这一事实就变得何等珍贵。于是,他是一位能用宝血洗净一切罪孽的救主这一事实就变得何等珍贵。于是,这福音的信息就变得何等珍贵。那就是,如果我们相信这位基督,如果我们信靠他,上帝就会完全且自由地赦免我们所有的罪。所以,福音的好消息只有当我们真正面对坏消息时才会成为好消息。但我再次强调,面对坏消息从来都不是目的本身。它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引领我们归向基督。这就是为什么你们会经常从我这里听到这句话。使人知罪并非证明或促成你真正悔改的依据。
二、对救赎的亲身经历性的认识
证明你归信是真诚的,就是你因此归向基督,信靠基督。归向他才是圣经中圣灵救赎工作的唯一可靠证据。所有使人知罪的感化,所有不能引领我们归向这位救主、不能使基督在我们眼中成为宝贵、不能吸引我们亲近他,都不是圣灵的救赎性的工作。对于那些真正知道自己是罪人的人来说,这福音是多么美好啊。基督是替我完全遵守上帝律法的救主,这是何等美好的福音啊。这是我自己无法达成的。这福音又是何等美好啊,这位基督替我们完全偿付了罪的刑罚。这福音又是何等美好啊,这位基督替我们受咒诅,被钉在那可咒诅的十字架上,好使我们能承受亚伯拉罕的福分,能借着他蒙福。这位救主是何等美好、何等可爱啊。教会历史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亲切、温柔、敬虔的神儿女。在他生命的尽头,曾有人来到他面前问道:“先生,您的灵魂状况如何?”他沉默了片刻,然后指向门上的锁,说道:“您看到那把钥匙了吗?基督在我的灵魂里,就像那把钥匙在锁里一样契合。”就是这样,各位。因为按本性来说,基督并不契合我们的心。按本性而言,若没有恩典,我们并不需要这位基督。但圣灵所做的正是如此,他要在我们里面通过使我们知罪,倒空我们自己来为基督腾出空间。我认为这是非常合乎圣经的观点。祂在把基督放到我们里面之前,先要为基督腾出空间。在我们读过的《诗篇》107篇中,您会反复看到,当上帝赐予拯救时,人们确实需要这种拯救。圣灵就是这样在我们心中做工,使基督成为完全契合的那一位。基督成为契合我需要的那一位,就像钥匙契合锁一样契合我的心。会众们,您亲自的经历性的认识这位基督吗?基督是否像钥匙契合锁一样契合您的心?基督是否正是您所需要的救主?基督是否已成为您心中宝贵的存在?你是否明白,唯有在他里面,我们才能从罪恶和一切苦难中获得彻底的拯救?
三、对成圣的亲身经历性的认识
《要理问答》接着说,第三点是,我该如何为这样拯救而感谢上帝。这又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陈述。但你会看到,从那种对基督的经验性认识,从那种因信与他互动的经验中,会涌出一种愿望,即过一种表达对上帝赐予这种拯救的感恩之情的生活。因为你看,基督救赎工作的意义不仅在于其消极方面,即他拯救我们脱离罪恶,而且也在于其积极方面,即他拯救我们成就某种事情。他拯救我们来成就某种事情。换句话说,我们得救和被赎回的整个目的,我们从罪的苦难中获得拯救的整个目的,并非只是让我们免下地狱,升入天堂。这是当今流行的廉价福音版本。不,我们得救和被赎回,是为了让我们得以恢复,成为上帝最初创造我们的样子。这就是救赎的目标。而且,通过基督的工作,你看,上帝与我们之间的隔阂被消除了。基于他已完成的工作,我们得以与上帝和好,得以恢复他的恩宠。但这种恢复的全部目的,就是让我们这些蒙恩的罪人,开始过上帝最初创造我们时所期望的那种生活。这就是为什么那些亲身经历基督、因信归向他的人,总是靠着恩典成为他们所信靠的基督的忠实追随者。或者用著名的神学术语来说,这其实就是在说,称义总是会带来成圣。换句话说,一个蒙赦免的罪人总是会成为一个敬畏上帝的罪人。或者用基督来概括这一切,就是当我们来到基督面前,信靠基督,信赖基督时,我们就会成为基督的追随者。
真正的基督徒是那些活在基督里,并且一心渴望为基督而活的人。耶稣在《马太福音》第七章中就阐明了这一点。他说,不要只称呼我“主啊,主啊”,若不遵行我的旨意,也不能得救。那么,基督徒是什么呢?基督徒是蒙救赎的罪人。令人惊叹的是,当上帝救赎了罪人(我们就是罪人),当我们被恢复时,蒙恩得救的罪人又会重新成为守法之人。我们会成为遵行他旨意的人。这就是为什么耶稣多次说,你们若爱我,就必遵守我的命令。如果这一切都是真实的,那么对于会众来说,难道不是显而易见的吗?当我们经验到上帝拯救了像我这样的罪人这一奇迹时,我们岂不是会渴望为那位救了我脱离罪恶的救主而活吗?这就像一个人溺水了,掉进了冰窟窿,快要淹死了,然后有人把他救了起来。你会多么感激那个人啊,要知道,若不是他救了你,你的死就已成定局。你会在余生中都为有人把你从必死的境地中救出来而心怀感激。所以《要理问答》说,在恩典的生命中也是如此。那些因圣灵的工作而归向基督的人,也会变得像基督一样。那些与基督联合的人,会渴望为基督而活,并通过爱他所启示的旨意来表明我们爱他。我还可以这样表述:基督就是上帝的永生之道,就是活生生的话语。我们怎样才能知道我们真正认识这活生生的话语呢?我们怎样才能知道我们爱这活生生的话语呢?我们爱这活生生的话语,就是尊崇他的话语。就是这样。因为活生生的话语和写下来的话语是不可分割的。所以当我们爱这活生生的话语,当我们爱基督时,我们不能不爱他的写下来的话语,并渴望认真对待他的话语。
各位,这就是基督徒生活的三个基本要素。这就是基督徒属灵经历的模式。这并非关乎你具体生活的细节如何,而是所有信徒所共有的,因为圣徒相通。请大家打开《圣经》,与我一同翻到《诗篇》130 章,那里有一个关于海德堡要理问答第2问中所提内容的绝妙例证。《诗篇》130 章 3 至 4 节。我们读到:“主耶和华啊,你若纠察罪孽,谁能站得住呢?”这是大卫的认罪。他说:“主啊,倘若你追究我的罪孽,那我就无法站在你面前,我就在你面前被判有罪。”然后在第4节美妙的转折发生了,经文说:“但在你有赦免之恩。”各位,这就是福音的全部美好,但在此背景下,令大卫感到惊奇的是,那位他无法站在其面前的上帝,那位因他的罪而被冒犯的上帝,却有赦免之恩。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当然是因着基督的缘故。这就是福音的美妙之处。但你看,大卫之所以珍视这一点,是因为他再次展现了福音的美好,即上帝是赦免的上帝,这美好是在他自己的罪人身份的背景下展现出来的。他心里明白,自己根本站不住脚。他知道,主啊,倘若你记念我的罪孽,我就完了,我彻底完了。但你有赦免之恩,然后注意接下来的话,要叫敬畏你。就是这样,要叫人敬畏你。所以,蒙赦免的罪人得以被赦免的真正目的,就是让我们余生都敬畏主,以此表达感恩之情。顺便说一下,这也是我上周强调圣灵不仅要引领我们归向基督,还要让我们确信自己得救的原因。圣灵为何要让我们确信自己在基督里得赎呢?为的是让我们能自由地侍奉他。所以,通过让我们确信自己已被赦免,我们就能无所畏惧地敬畏上帝,不再惧怕失去救赎。这就是其中的美妙之处。但这只有当我们完全明白基督为我们所成就的一切时才能实现。
因为我们得救的目标在于敬畏上帝。我们得救的目标在于重新回应上帝造我们的目的,行走在他的道路上,具体而言,就是以我们的生命尊荣那位拯救并赎回我们的基督。所以,基督徒属灵经验中,愁苦、拯救、感恩这个模式,这个模式是圣经中启示的模式。它并非人为的构想。这是圣经中的模式。我们在《诗篇》130 篇中可以看到这一点。其他地方,我现在没时间细讲。《诗篇》40 篇的开头几节。《诗篇》50 篇。整本《罗马书》也是这样结构的。前三个章节论及人的困苦,第 4 章到第 11 章论及拯救,其余章节论及感恩。在《马太福音》的八福中也能看到这一点。谁是那渴慕义的人?是那些经验性的知道自己灵里贫穷、哀恸、温柔的谦卑在上帝面前的人。他们渴慕义,必得饱足,这饱足会溢出来,成就敬虔的生活,使我们成为怜悯人、心里清洁、使人和睦的人。所以这是一个圣经模式,如果您在做笔记,还有一种简单的记忆方法是,教义问答涉及罪、救赎和感恩。三个“S”,罪、救赎和服务。
关于这个特定真理的最后一点,我们需要明白这是一个在基督徒生命中不断重复的模式。所以我们称其为循环模式。这并不是说基督徒的生活是三分之一的痛苦,三分之一的拯救,三分之一的感恩。不,这是一个循环,在上帝儿女的生命中不断重复。每一次信心的更新总是信心的操练,因为通过更新我们看到自己对基督的需要,通过更新我们认识到自己作为罪人的现实,认识到自己作为基督徒的失败,这会驱使我们再次向他寻求帮助,再次将信任寄托于他。而这反过来又会再次结出感恩的果实。所以这是一个不断重复的模式。
所以亲爱的朋友,我要问你,你是否从经验上了解这些事情?不只是在理论上,而是在你个人的经验上。你是否已明白身为罪人、身为上帝面前的罪人意味着什么?你是否也已经学会作为罪人去投奔基督,信靠他,去像血漏妇人一样摸他衣裳的穗子?在你的生命中,是否显明你是遵行天父旨意的人?这就是耶稣在《马太福音》第七章所讲的重点。他说,谁的信仰才是真实的?那真实的信仰是那些不仅称我为主,而且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的信仰。
主日1第2问:为了在这样的安慰中喜乐地生或死,你必须知道哪些事呢?
答:我必须知道三件事:第一、我的罪恶和愁苦有多么深重(1)。第二、我怎样才能得救,并脱离这一切的罪恶和愁苦(2)。第三、我当如何为这样的拯救而感谢神(3)。
愿上帝借着他的恩典和圣灵,一次又一次地教导我们这三条根本真理,使我们认识自己的罪,从而认识我们的救主,并过一种荣耀他的生活。阿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