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 柔 的 ⼈ 必 承 受 地 ⼟
证道经⽂:马太福⾳5章5节
证道⼤纲:
⼀、温柔的性质
⼆、上帝必将地⼟赐予温柔之⼈的主权
⼀、温柔的性质
这段被称为“天国⼋福”的经⽂⾮常的特别,因为它精妙的描述了⼀个基督徒的属灵画像。⼀个⼈研究伟⼤的画作时间越长,他在其中所发现的迷⼈细节就越多。艺术爱好者可以在⼀幅名画前驻⾜数⼩时,沉浸在画作的各种细节之中。我们对待主耶稣在⼋福中所描绘的这幅基督徒属灵画像也应如此,它⾮常的精密,具有七个层⾯,层层递进、互相呈上启下。到⽬前为⽌,我们已经深⼊研究了这幅画像的两个主要特征:灵⾥贫穷之⼈和哀恸之⼈的福⽓。因为讲道安排的调整,两周前我先越过了温柔之福讲了饥渴慕义之福,这使得我们在这趟⼋福的精美旅程中,错过了⼀个风景。但这幅画像的每⼀个细节我们都不能错过,今天我们⼀起返回到温柔之福这同样如宝⽯般的美丽风景中来。在前七福的结构中,耶稣从刻画真基督徒的内在性情⼊⼿,说他们常常敏感于⾃⼰灵⾥的贫穷且为⾃⼰的罪忧伤。接下来这幅画像描述了真基督徒的第三个特征,就是这些看到⾃⼰在属灵上⼀⽚⾚贫,并且为罪哀恸的基督徒同时也是温柔的⼈。这是对基督徒内在性情之描述的最后⼀点,接着就进⼊第四福,也就是整幅基督徒画像的中⼼部分:饥渴慕义。 第四福是前七福的核⼼。如果基督徒的属灵经验是个⼤车轮,那么它就是车轴,其他六福都与这个核⼼相连。当我们有了前三福所描述的内在性情,就会渴慕义。当我们内⼼的义满溢出来,就会流淌到⽣命中,使我们成为懂得怜恤、清⼼、使⼈和睦的⼈。
有⼀句谚语,也许你们知道,就是:“发光的未必都是⾦⼦。”这个事实同样也适⽤于基督信仰。通过查看这幅基督徒的属灵画像之后,我们必须要⾯对的⼀个不幸现实是,并⾮所有⾃称为基督徒的⼈都是真基督徒。反之亦然,不是所有真正的⾦⼦都会闪闪发光。这幅画像在有⼀些基督徒⾝上⽐较模糊,别⼈看不到他如精⾦⼀样闪闪发光,但这并不会影响上帝看他为⾄宝。亲爱的朋友,你是否从⼋福的形象中看到⾃⼰的⾝影?它们是否多多少少地描述了你内在的性情、⼼灵的渴望和⼈⽣的轨迹?如果你从这幅真正的属灵画像中,根本看不到⾃⼰的影⼦,你就不属于上帝的国度,请你不要在继续⾃欺,你就是诗篇第⼆篇中所说的抵挡耶和华和他受膏者的仇敌。如果是这样的话,亲爱的朋友,你是否因此⽽哀恸呢?你需要呼求上帝借着圣灵在他⾃⼰的道中引导你,使⼋福的显著标志也成为你经验性的事实。⼈若不从经验上认识⾃⼰灵⾥的贫穷,就不可能表现出基督在这⾥所说的温柔。因此,温柔并不是⼈⾃然⽽然就有的。那么这种温柔是什么 ?当我们从头到尾研究这些福⽓的时候,你们已经看到这些福⽓是怎样相互关联的,但我们还是要再稍微详细的来看⼀看前三福是如何精妙地关联在⼀起的。当你经验性的发觉⾃⼰灵⾥的贫穷,发觉你在与上帝的关系中,在属灵上是⾚贫的。你发觉⾃⼰根本⽆法改变这种状况,以及你深深的看到,你不能在上帝⾯前成为你应该成为的样⼦时——作为结果,你会经历第⼆点,哀恸。 你感到哀伤,为这种你抵挡上帝、使上帝蒙羞,并且为⾃⼰这种悲痛且可憎的悲惨处境⽽哀伤。 然后经过进⼀步反省,在圣灵的教导下,你越来越意识到你与上帝的关系,你这种灵⾥的⾚贫状况是你⾃⼰造成的。这是你悖逆上帝时所结出的果⼦。当你屈服于撒但的诱惑,并且把⾃⼰卖给他做奴⾪,做邪恶之事的时候,你就变得⾚贫、破产。因此,作为这⼀切的果⼦,我们就成了我们现在的样⼦——狂傲、⾃夸、狂妄、⾃恋、⾃私、⾃怜、刻薄尖酸。尤其是这种刻薄尖酸的⼼态完全与温柔相对⽴。耶稣所教导的温柔是圣灵的果⼦,它是⼀种超⾃然的特性。当我们从⼈类⽂化的⾓度来看待它时,它常常会被误解。⼈们通常⽤“温柔”⼀词来形容那些好说话的⼈,性格温顺,不争不闹。但符合圣经的温柔是⼀种⼒量。它是⼀种巨⼤的⼒量,⽽不是⼀种性格上的缓柔,为⼈处事的圆容,⼀种⼼灵或灵⾥的⽆⼒。温柔的⼈不是会轻易屈服的⼈,温柔的⼈不是⼀个容易被打败的对⼿。不要认为温柔的⼈是个没有⾻⽓的⼈,是个软软糯糯的谄媚者,活着只为了取悦他⼈的⼈,是个⼀味牺牲⽽不竞争的⼈,是个随意容让错误之事发⽣的⼈,是个能被所有⼈轻易践踏的⼈。这样的特性可以说是软弱或者迟钝,⽽那根本就不是耶稣这⾥所论及的温柔。耶稣在这⾥所描述的温柔的⼈,是⼀个已经学会以恩典和谦卑来接受⾃⼰⾏为所导致的结果,⽽不是⽤争论和⾃我辩解,来⾯对⾃⼰的⾏为所导致的结果的⼈。温柔的⼈是⼀个在上帝⾯前认清⾃⼰地位的⼈,是⼀个在上帝⾯前屈服的⼈,是⼀个接受因他⾃⼰的罪⽽要承受审判后果的⼈,不管这后果会是多么惨痛。当我们学会把⾃⼰的属灵状况看作是我们属灵叛逆的结果时, 我们也就学会了藉著圣灵的⼯作叫⾃⼰降服在上帝⾯前,成为那个除了因我们的过犯、我们的罪唯独配受惩罚,⽽不配在上帝⾯前享有任何权利的⼈。特别是我们会认识到,其实按照我们的本相,我们根本就不配,也不值得被上帝拯救。为了说明温柔,让我们看⼀看圣经中的三个例⼦,以此来向你们展⽰这⼀特性的美。第⼀个例⼦,你们可以在创世记13:5-12节中找到,在那⾥我们读到关于先祖亚伯拉罕的内容。在亚伯拉罕和他的侄⼉罗得的牧⼈之间,发⽣了⼀场关于放牧权的争吵。其实亚伯拉罕有权获得最好的牧场,因为, ⾸先,他是家族的族长。其次,他多年来⼀直在慷慨地照顾罗得。第三,上帝已经照着应许把全地都赐给了亚伯拉罕。但当发⽣这场争吵时,亚伯拉罕放弃了⾃⼰的权利。他让年轻的罗得先选,这个就是温柔,为了促进和平与和睦⽽放弃⾃⼰的权利。这就是温柔。第⼆个例⼦是摩西。我们在《使徒⾏传》第七章⼆⼗⼆节中读到摩西是个“说话⾏事都有才能”的⼈。他是个强壮且暴躁的⼈。然⽽后来,在《民数记》第⼗⼆章三节中我们读到“摩西为⼈极其谦和, 胜过世上的众⼈。”那么,在这个暴躁的摩西⾝上发⽣了什么?他是怎样变得如此温柔的?答案是,这种温柔乃是摩西持久且反复经历上帝所结的果⼦。他紧紧的贴近上帝⽣活,这使得这个暴躁的⼈变成了世界上最温柔的⼈之⼀。 这温柔所表现的最伟⼤的时刻之⼀就是,当摩西⾯对这群他正在带领要进⼊应许之地的以⾊列⼈的邪恶和忘恩负义时,他甚⾄愿意放弃⾃⼰在上帝⾯前的特权来促进和平与和睦。 第三个例⼦是⼤卫,他是⼀位骁勇善战的王,曾多次战胜野兽和巨⼈。然⽽,在⼤卫⽣命中⼀段⾮常可悲的时间⾥,先知拿单需要使这位王⾯对他所做出的最邪恶的⼀些事情。⼤卫谋杀了⼀位忠诚的丈夫,以此去掩盖他对其妻⼦的出轨。先知拿单使他⾯对这⼀罪恶。⼤卫在上帝⾯前降卑俯伏,他说到:“我向你犯罪,惟独得罪了你, 在你眼前⾏了这恶,”(诗 51:3)。然后他又说,“以致你责备我的时候显为公义; 判断我的时候显为清正。”(诗 51:4)。⼤卫的意思是在说⽆论你做什么,我在你⾯前都不再有权利要求你的任何怜悯。这就是符合圣经的温柔。因此,耶稣这⾥说的温柔是⼀种内⼼的态度——⼀种存在的(be)态度(attitude) ——它源于第⼀福中的意识,即当我们⾯对上帝对我们犯罪的审判这⼀真理时,我们对罪与罪咎的认识。但是,⼤家也要清楚地认识到,没有⼈能仅仅通过反省⾃⼰、认识⾃⼰的罪就⽣出温柔。这种温柔不是⾃我修养,也不是⼀种⾃然特性。虽然真实的认识⾃⼰可能会导致沮丧和哀伤。但请不要误会——即使⼀个沮丧的⼈和⼀个悲伤的⼈,在他⾃⼰的选择上,在他⾃⼰的权利上仍然可以是骄傲的和⾃信的。甚⾄他会⽤这种沮丧和哀伤去到上帝⾯前作为他换取拯救的资格。这样的⼈通常会这样祷告,他们说:我都已经这样哀恸了,请你把拯救赐给我吧!然⽽这样看似谦卑的祷告,其实是在威胁上帝跟他发起⼀场救恩的交易,若是上帝还不把救恩赐给他,他就会把⾃⼰包装成⼀个⽆辜的受害者。并且控告上帝说,我都已经做了我哀伤的部分,你是没有仁慈的上帝,你并不做你的那部分。这样的⼈本质上就根本还不认识上帝在救恩上的主权,以及他⾃⼰有罪的不配。所以光认识⾃⼰是不够的,⽽且离了对上帝的认识,我们也不可能真正的认识⾃⼰。只有⼀个⼈越来越多地意识到他是得罪了, 羞辱了或者曲解了良善和仁慈的上帝,他的⼼才将会经历⼀种⽇渐增长的温
柔。他们会从⾃⼰的⾼台上⾛下来,在上帝⾯前俯伏, 在上帝⾯前变的没有了任何资格。⼈的本性与基督此处描述的温柔截然相反。因为我们本是瞎眼的⼈,根本看不到上帝的崇⾼、圣洁和威严。但在这⼀福中,基督说,属他的⼦民不是⾼看⾃⼰,⽽是⾼看上帝,这是基督所定义的温柔之⼈。⼈只有认识到上帝是谁,才会有这样的⼼态。当上帝在我们的⽣活中成为真实的存在时,我们才会敬畏上帝,⽽不是敬畏⾃⼰。当我们以上帝的眼光看待⾃⼰时,所有的骄傲、傲慢、⾃夸都会烟消云散。于是我们也会摆正⾃⼰在上帝⾯前的位置。在耶稣关于税吏和法利赛⼈的⽐喻中,那位法利赛⼈绝对没有这种⼼态。他认为⾃⼰深谙敬虔之道,完全看不清⾃⼰在上帝⾯前的真实⾝份。在他的⾝上找不到⼀丝温柔,他眼⾥只有⾃⼰。他不但没有谦卑在上帝⾯前,反⽽告诉上帝说,他感谢上帝让他成为这样⼀个⼈——⼀个不像其他⼈(那个税吏)的⼈。但那个税吏懂得以上帝的眼光来看待⾃⼰。他在殿⾥连举⽬望天都不敢,只顾捶打着⾃⼰的胸膛,谦卑地哭喊道:“上帝啊,开恩可怜我这个罪⼈!”⼈得到上帝恩典的证据之⼀就是真正的谦卑,⽽这谦卑恰恰体现在温柔上。因此,当我们开始以上帝的眼光看待⾃⼰时,就会⾛下⾃⼰的神坛,认识到我们在上帝⾯前不过是尘⼟。因此,基督徒的温柔正符合圣经上所说的对上帝的敬畏。圣经多次说到这种敬畏。⼀个敬畏上帝的⼈会对上帝表露出畏惧、尊崇、顺服、谦卑之情。温柔的⼈不会敬畏他⼈或⾃我,只会敬畏上帝。再次提醒⼤家记住,基督在这⾥所描绘的是所有基督徒的共同之处。⽆论我们是从年少起就敬畏上帝的提摩太,还是⼤数的扫罗,是⼤卫,还是玛拿西,是约翰,还是利未,是吕底亚,还是狱卒,所有信徒⽆⼀例外都会在圣灵的教导下,在上帝⾯谦卑地认罪:“求你不要审问仆⼈,因为在你⾯前,凡活着的⼈没有⼀个是义的”(诗143:2)。除⾮我们从经验上认识到上帝是谁,以及他“万不以有罪的为⽆罪”(出34:7),否则就永远看不到我们需要这位救主,并且渴慕他的义。但是,当这种需要成为经验性的事实时,基督对我们的灵魂就会变得极为宝贵。我们看到他全然美丽,是我们全知、全能、⽢⼼乐意的救主。这才是我们作为温柔、谦卑的罪⼈正确看待他的⽅式。我渴慕他,因为他是我最宝贵的救主,唯有在他⾥⾯,我才能恢复与上帝的关系。随着圣灵不断地光照我们的本相,我们会越来越把基督看得宝贵,并渴慕他的公义。我们会不断地学习唯独信靠耶稣和他被钉⼗架。所以,温柔的福⽓不可能脱离其他⼋福的特征⽽单独存在。只有灵⾥贫穷、哀恸并温柔的⼈才会经历救恩。因此,诗篇说“耶和华扶持谦卑(温柔)⼈”(诗147:6),“他要⽤救恩当作谦卑(温柔)⼈的妆饰”(诗149:4)。温柔是内住在信徒⾥⾯的属灵品格特征,是⼈具有基督⽣命并效法基督的标记之⼀。基督很少谈论⾃⼰,但在马太福⾳11章29节他说道:“我⼼⾥柔和谦卑,你们当负我的轭,学我的样式,这样,你们⼼⾥就必得享安息。”耶稣,这位荣耀的主(雅2)、华美尊荣(赛4:2)、是神荣耀所发的光辉(来1:3)、充充满满地有恩典有真理,却曾⼀度是⾍,不是⼈,被众⼈羞辱,被百姓藐视(诗22:6)。⽽且他被藐视,被⼈厌弃;多受痛苦,常经忧患。他被藐视,好像被⼈掩⾯不看⼀样;我们也不尊重他(赛53:3)。那亘古常在者成了在时空中饱尝羞辱的婴孩。约翰.弗拉维尔说:“这样的⾃我否定岂⾮令⼈惊讶?他⾃永恒就从他⽗那⾥得恩宠与尊荣,他⾃创世以来就是天使的神并受其尊崇与敬拜;如今,他却成了每个恶棍所践踏的脚蹬。从没有⼈经历的屈辱⽐耶稣承受的更⼤。从来没有⼈如此温柔的降卑⾃⼰,因为没有⼈从那么⾼的地⽅来。他剥夺他⾃⼰所属的神性特权,脱下他那荣耀的外袍,他成为了被羞辱和嘲讽的对象。把⼀个公义的天使变成⼀只⾍,也⽆助于我们理解圣⼦如此谦卑虚⼰的意义。虽然他在⼗字架上的死就是他降卑⾃⼰的⾄⾼峰,但早在他⾚裸裸地在全地⾯前被神咒诅、被挂在⽊头上以先,他就已经经历许多其他的羞辱。这样从⽣到死,他经历所有落在⼈⾝上的急难;⽽展现如此程度的温柔谦卑之后,他彰显他的荣耀,也与那些共享他羞耻的⼈联合在荣耀中。主耶稣基督因着全然顺服天⽗,在⼈性中完美地活出温柔的样式。他荣耀了天⽗,⽽且作为中保始终知道⾃⼰的位置。所以,信徒因与他联合⽽活在上帝⾯前,就⾃然流露出温柔、谦卑的性情,这表明我们在基督⾥真正经验性地认识到上帝的⽆所不在。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然会成为温柔的⼈。同时,认识到上帝在基督⾥对我们有如此深的恩典,也会使我们柔和、忍耐、宽厚地对待他⼈。当我们摆正了⾃⼰在上帝⾯前的位置,就会对在他的主权下上帝为我们命定的任何⽣活感到知⾜。我们还需要明⽩,合乎圣经的谦卑、温柔并不会使我们变得畏⾸畏尾,我们反⽽会因着对上帝和他话语的敬畏,更加坚定⾃⼰的⽴场。真正的温柔意味着,当⾃⼰的声名受到威胁时,我们沉默像羔⽺,⽽当上帝的名受到威胁时,我们则勇猛像狮⼦。但⼈的本性常常反其道⽽⾏。当我们⾃⼰被冒犯时,总是凶猛如狮⼦,⽽当上帝的名被侵犯时,我们则沉默像羔⽺。然⽽,当上帝藉着基督的拯救,⽽在我们⽣命中成为真实的存在,我们也真实地活在他⾯前时,我们的名就⽆关紧要,唯有上帝的名和荣耀才是我们看重的。因此,当摩西从⼭上下来时,看到以⾊列百姓在拜⾃⼰所造的⾦⽜犊时,他⼀怒之下把法版摔在地上,这不是因为他⾃⼰被冒犯或羞辱,⽽是他亲眼⽬睹了⼈们是多么不尊崇上帝。他在上帝⾯前时,内⼼谦卑、温柔,所以看到眼前的⼀幕才会这般义愤填膺。当耶稣看到⼈们将上帝的殿变成买卖场所时,他愤怒地掀翻了他们的桌⼦,说:“我的殿必称为祷告的殿,你们倒使它成为贼窝了”(太21:13)。为什么呢?因为耶稣是温柔的化⾝,⼀⼼只想着⽗神的尊荣。
⼆、上帝必将地⼟赐予温柔之⼈的主权
耶稣给温柔之福加了⼀个美好的应许:“他们必承受地⼠”。这个应许再合适不过了,真正温柔的⼈必定会荣耀创造天地的主,并将当得的赞美归给他。因此,基督说温柔的⼈(正确认识上帝的⼈)将会承受地⼟。这正是上帝赐给我们先祖亚当和夏娃的产业!上帝起初创造亚当和夏娃时,他们是正直的,他就将全地赐给他们为业。吩咐他们在地上⼯作,使它变得更美,因为地是特别为着他们的居住和益处所造。但他们堕落后,地受到上帝的咒诅,长出荆棘和蒺藜。上帝说:“地必给你长出荆棘和蒺藜来,你也要吃⽥间的菜蔬。你必汗流满⾯才得糊⼜,直到你归了⼟,因为你是从⼟⽽出的。你本是尘⼟,仍要归于尘⼟”(创3:18-19)
但耶稣说,他属灵国度的温柔公民将会再次承受地⼟。他们不是贪婪的,他们乃是⼀群知⾜的百姓,即便他们在世上可能并不富⾜。他们或多或少地明⽩,在地上的⽇⼦⽆⾮是为去往新天新地的永恒居所作的短暂预备。因此,上帝的恩典会挪去温柔之⼈对今⽣财富的贪恋、依靠,教导他们只有在基督⾥——也就是在上帝⾥——才能找到真正的富⾜,让他们⼀⼼注⽬永恒。基督说,温柔之⼈有⼀个蒙福⽽又不同寻常的未来,终有⼀天,他们这些上帝的赎民将会成为新天新地的公民,在那⾥有义居在其中。上帝将因着创造的⼤能更新整个宇宙,并重建这个在罪恶咒诅之下呻吟的世界。基督在此指向救赎的伟⼤⽬标,就是他国度的⼦民终将经历完全的拯救。毕竟,⼈是上帝创造之⼯王冠上的宝⽯。⼈是照着上帝独⽣爱⼦的形象创造的,宇宙中再没有其他⽣物像⼈这样美丽地彰显上帝的荣耀。基督因此表明,他的⼦民将永远是上帝救赎之⼯王冠上的宝⽯。他们将承受新的地⼟,在那⾥必有义居在其中。因此,上帝国度的公民在世界上被称为客旅和寄居的。我们越是效法基督或越是谦卑温柔,就越轻看今⽣和这个世界。我们将认识到,我们最终的⽬的地是新天新地。这就是为什么上帝不让我们恋慕属世的当下⽣活,最终要使我们渴望离开并与基督同在,那才是好得⽆⽐的。为了达到这个⽬的,上帝甚⾄有时⽤困苦来鞭打我们,尤其是像我们这些⽣活在⾮常繁荣和舒适的⽂化中的⼈。上帝也借此使温柔的⼈渴望得到那等候上帝⼦民继承的产业。
值得注意的是,翻译为“承受”的希腊⽂词语是指通过拈阄获得产业。当以⾊列民进⼊迦南地时,也是通过拈阄划分⼟地的—“把产业拈阄分给九个半⽀派”(书14:2),⽽地上的迦南是天上的迦南的预像。在圣经时代,拈阄是⾮常重要的事情。相信上帝的⼈通常认为拈阄的结果取决于上帝。当约书亚不明⽩为什么以⾊列会被艾城的⼈打败时,上帝就指⽰他通过拈阄确定谁犯了罪(书7章)。拈阄的结果在于上帝,因为“签放在怀⾥,定事由耶和华”(箴16:33)。因此,当以⾊列⼈最终在迦南地,他们新的家园安顿下来时,每个⼈都知道他们分得相应的⼟地完全是出于上帝的安排。正如敬虔的拿伯⾄死都不愿把葡萄园卖给亚哈王,因为他知道⾃⼰的产业是上帝命定的。
基督在此使⽤“承受”⼀词,指的是温柔的⼈之所以得此福分,完全是出⾃上帝永恒⾄⾼主权的美意。温柔的⼈能够承受地⼟,是因为这个阄永远落在他们⾝上。这太不可思议了!温柔之⼈并不具备任何应当承受这份产业的资格和理由!我们都不配得这份产业。⼈只有认识到这⼀点,才称得上谦卑温柔。我们越是温柔,就越能从上帝的眼光来看待⾃⼰,也就越会理解我们本⾝并不配得这份拯救和救赎,更不配得承受这地⼟。亲爱的神⼉⼥,当你永远承受地⼟的那⼀天到来时,要知道这份产业是靠拈阄得来的。因此,保罗在以弗所书1章11-12节中写道:“我们也在他⾥⾯得了基业,这原是那位随⼰意⾏做万事的,照着他旨意所预定的,叫他的荣耀,从我们这⾸先在基督⾥有盼望的⼈可以得着称赞。”灵⾥贫穷、为⾃⼰的罪哀恸、温柔的⼈将会承受这样的产业,因为他们在永恒中已经被预定要得到这份产业,使徒彼得称之为“为你们存留在天上的基业”(彼前1:4)。谁会对此⼼存敬畏?当然是谦卑温柔的⼈!他们从经验上明⽩,⾃⼰本不配得承受地⼟,更明⽩其中唯⼀的解释是:他们的天国公民⾝份完全源⾃于三位⼀体上帝⾄⾼主权的美意。基督在谈到最终审判时强调了这⼀点:“你们这蒙我⽗赐福的,可来承受那创世以来为你们所预备的国”(太25:34)。温柔的⼈要承受国度,承受地⼟。
亲爱的朋友,我想再次的问你,你是这承受产业的其中⼀员吗?你是属上帝的⼦民吗?你在主耶稣基督给我们的这幅⽤语⾔描绘的画像中认出⾃⼰了吗?你具备上帝国度公民⾝份的独特内在标志吗?你是否因着⾃⼰灵⾥的贫穷、哀恸、温柔从经验上认识到何为渴慕基督并他的义吗?是否正因如此,基督才对你的灵
魂来说如此宝贵呢?除⾮你是符合这些圣经标准的信徒,否则你将⽆法承受地⼟。保罗说:“⾎⾁之体不能承受上帝的国”(林前15:50)。如果我们从出⽣到死亡,灵眼⼼窍⼀直未开通的话,是⽆法承受地⼟的。正如我们前⾯所说,这⾥讲的每个福分都暗含⼀个咒诅。因此,那些⼼灵不贫穷、不哀恸、不温柔、不饥渴慕义的⼈就有祸了。如果你⼀⽣都未能归信基督,那么你将承受的则是地狱。你将会听到基督说:“你们这被咒诅的⼈,离开我,进⼊那为魔⿁和他的使者所预备的永⽕⾥去!”(太25:41)。这将是所有不敬畏上帝之⼈⽆法逃避的归宿。
亲爱的神⼉⼥,不要再被这个世界所爱慕的东西迷惑。世⼈所推崇的,正是上帝所轻看的。我们的⽂化说,承受权利和财富的⼈是有福的。然⽽上帝说,温柔的⼈是有福的,⽽且他们必承受天国。温柔是天国百姓的装饰。正如我们在歌罗西书3章12节读到的:“你们既是上帝的选民,圣洁蒙爱的⼈,就要存…….温柔、忍耐的⼼。”保罗在以弗所书4章1-2节也说:“你们⾏事为⼈就当与蒙召的恩相称,凡事谦虚、温柔……”我们只有住在基督⾥才会显出这种温柔来。我们越是住在他⾥⾯,就越温柔,也就越像我们的主耶稣基督。温柔的⼈有福了,作为承受地⼟的⼈,他们必会深深地感谢上帝的⾄⾼主权和特别的恩典,因为“又叫他们成为国民,作祭司,归于上帝,在地上执掌王权(启5:10)。阿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