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 1:16-17
题目:福音是神的拯救
概括:福音在讲什么呢?福音是在讲论神的行为,还是在讲论人的行为呢?答案是神的行为。我们通常将神在福音中的行为称之为拯救,将人在福音中的行为称为感恩。其实罗马书也强调了人的行为,但那时在12章以后,当保罗讲论完神在福音中的拯救以后,才讲述人应当如何感恩的生活。我要先提醒大家的是,当我们思想福音是什么时,我们的关注点不能放在自己的行为上,而是要思想上帝在福音中的拯救。福音不是让上帝接受我们的行为,而是我们应该如何以罪人的身份接受上帝的拯救。就像当我们读到罗马书16-17节时,我们看到保罗始终强调的是:福音是神的拯救、神的大能。所以,如果此时你关注的还是自己应该怎么做,那么你关注的还是没有聚焦于福音,你也不可能听的进入福音。
1:16-17节既是引言的最后一部分,也是保罗对自己接下来所要展开的福音内容的概括。在保罗即将要展开福音的全貌之前,保罗先用了两句话强调了他认为最重要的福音的核心内容,所以每当我们要进入福音真理的海洋之前,都要先读到这两句话。今天我们要思想福音中的三个方面第一、福音拯救的大能,第二、福音拯救的对象,第三、福音拯救的方式。
大纲:
- 福音拯救的大能
- 不以福音为耻
解释:当保罗写罗马书时,罗马教会应该还是一间比较年轻的教会,教会的成员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外邦人,另一部分是在罗马生活的犹太人。当时的罗马是罗马帝国的都城,是当之无愧的政治、文化和商业的中心,保罗一定也从这个意义上,意识到了罗马教会在福音的传播方面发挥着多么重要的作用。所以,保罗想让这间年轻的教会信服福音的荣耀,保罗想让他们知道,福音并不是一个新的哲学,就像那个时代不断涌现出的许多新思潮一样。保罗渴望他们看见福音独一无二的荣耀,福音是这个堕落世界的唯一救法。
但保罗使用了一种反面语气表达了福音的荣耀,我不以福音为耻。对于罗马教会的犹太信徒而言,他们对这句话一定会产生与众不同的感受,因为在犹太人看来,被钉在木头上是被上帝咒诅的象征,所以不信的犹太人一定以被钉在十字架上的基督为耻。而对于那些罗马教会中的外邦人而言,这句话也意味深长。在罗马教会中的外邦信徒,应该大多是定居在罗马中的人,他们中有很多人一定深受希腊罗马文化的影响。在希腊文化中,存在两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这两个传统,一个发源于古希腊联邦的雅典,哲学家苏格拉底就是在这个城市里被处死的。雅典人虽然处死了苏格拉底,但雅典城的确是希腊哲学的发源地,所以深受希腊哲学影响的人,都崇尚智慧。在哲学的传统以外,当时深受希腊文化影响的人,还受到希腊文化中另一传统的影响,就是斯巴达传统。斯巴达传统与雅典传统不同,雅典传统高举的是哲学和智慧,而斯巴达传统崇尚的是武力和英雄。所以,对于那些深受希腊文化影响的罗马人而言,无论他们通过斯巴达传统看待福音,还是通过雅典传统看待福音,他们都不会将钉十架的基督视为荣耀。因为在十字架上,基督呈现出来的形容并非是人眼中的英雄,而是软弱的羔羊。福音在希腊的哲学看来,也并非什么高深的学问,而是愚拙的道理。另外,在这些文化背景以外,还存在一个影响人认识福音的事实。按着罗马法律,钉十字架是对叛国罪这种重罪、才会动用的刑罚,所以当保罗邀请人来相信钉十架的耶稣时,在不信的人心里,就等于是让他们相信一个罪犯。结合保罗说出这句话的种种背景,我们就会看见保罗不是轻轻松松的说出这句话的,他是在全世界反对下说:我不以福音为耻,我以福音为荣。
我们提到了保罗时代犹太和罗马社会的种种背景,但这些文化因素只是导致人以福音为耻的表面因素,真正使人以福音为耻的根本原因,是人全然败坏的本性。当圣经谈到人对基督的反应时,说:光来到世间,世人因自己的行为是恶的,不爱光倒爱黑暗(约3:19)。抵挡福音、厌恶基督、以福音为耻是每一个人的共同问题。因为罪使人渴望升高,而福音宣扬的却是上帝的降卑。罪使人自义,福音却宣扬上帝在十字架上被定罪。罪使人渴望像上帝一样无所不能,但福音在十字架上却描绘了一副软弱的上帝的形象。所以,福音所宣扬的,正是每一个罪人的天性所厌恶的。
我们每一个人,的确不应该在任何人面前以福音为耻,这是我们的本分。但是我们需要看见一个存在于我们本性中的现实,在我们没有被圣灵的大能改变以前,我们的内心深处不是以基督为荣的,而是以福音为耻的。当我们的全然败坏还没有在律法的光照下显露出来的时候,我们从心里所高举的荣耀,不是耶稣基督钉十架,而是自己的自义、自信和智慧。当我们自己还拥有义的时候,我们是懒得看基督一眼的。所以,这个天生就存在于人本性中的反感,是人以基督、以福音为耻的根本原因,你曾经在自己心里看见过这种抵挡和不信吗?
- 福音是神的大能
解释:保罗说:我不以福音为耻。为什么呢?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使保罗做出了这种伟大的宣告呢?下一句话就是答案,这福音本事神的大能。在保罗归信以前,他不仅是以福音为耻的,他甚至以敌对福音作为自己的信仰和事业。当时的保罗是犹太教最忠实信徒,保罗从小就受教于传统的犹太教,后来又受教于名师加马列的门下,成为了教规最严谨的法利赛人。从使徒行传中,我们看见,保罗先是做见证害死了司提反,后又从大祭司领了文书,到处捉拿基督徒下在监里。当保罗残害教会时,他以为自己是在为上帝大发热心。这样一个人,从小按着最严谨的律法,成为了教规最严格的法利赛人,怎么可能会对福音产生这个大的改观呢?保罗说:因为他经历到了福音是神的大能。
这种大能究竟是指什么呢?后一句话对这种大能的描述是:要救一切相信的人,可以确定,这种大能就是上帝使人称义的大能,所以这里的大能有两种可能。第一、这里的大能是指,基督通过自己的顺服和死,已经为罪人做成了一份能够满足神公义的义。第二、这里的大能也可能是指,圣灵将基督做成的义,应用到罪人身上的大能。前者是指基督如何预备好了这个义,后者是指圣灵如何向罪人应用这个义。让我们使用一个比喻来说明这一点,如果我们将“上帝赐给罪人义”比喻为一件衣服,基督就是负责将这件衣服制作好,而圣灵就是负责将这件衣服穿在罪人身上。
那么这里的大能究竟是指基督替罪人成就了一份义呢?还是指圣灵能够将这义应用到罪人身上呢?认为为是指基督做成了这份义。有三个依据。第一、在“福音本是神的大能 ,要救一切相信的人”这句话里,“相信”在希腊文中是主动语态的动词,这意味着福音所显明的这义是需要人使用信心接受的。第二、从上下文来看,17节说:因为神的义在这福音上显明出来。这里解释的就是福音为什么能够拯救人,而保罗解释福音能够拯救人的原因,是因为基督的义在这福音上显明了出来,而不是圣灵将基督的义应用到罪人身上。第三、保罗在哥林多前书1:24说:但在那蒙召的,无论是犹太人、希腊人,基督总为神的能力,神的智慧。这里用神的能力形容的也是基督,而不是圣灵。
保罗在这里说:福音是神的大能,所指的并非是圣灵向罪人证明福音的大能,而是隐藏于信徒里面的大能,这是不信的人看不见的一种大能。人只能通过信心才能认识到保罗所说的这种大能,在不信的人心里,这福音不仅不会被视为神的大能,而且会被视为软弱和愚拙。这意味着只有当一个真相信的人,听见基督借着死替罪人满足了神的公义时,才能够由衷的说:这真是荣耀的福音,基督的死实在是神的大能。因为每一个相信基督的人,已经在自己心里实实在在的经历到了,自己无法满足上帝公义千分之一,他们已经确定,自己永远无法凭着自己的努力满足神的公义。所以当他们看见基督满足了神的公义时,会真心的承认这是只有神才能做到的一件事。对于相信福音的人而言,救恩不是人凭着自己满足了神的公义,而是神替罪人满足了神的公义。福音所显明的义,之所以是神的大能,是因为神替罪人做成了公义。
但是对于每一个不信的人来说,这个荣耀的现实是隐藏的。不信使人将神在十字架上的大能视为懦弱,不信也使人将神在福音中的智慧视为愚拙。请想一想,你对十字架的反映是什么样的,你已经看见和信服,基督死在十字架上是神的大能了吗?
- 福音拯救的对象
- 个人性的拯救
解释:在16节的下半节,保罗也论到了福音拯救的对象。我们可以从个人信和民族性的角度,来对福音拯救的对象做出一些思考。保罗首先谈到的是个人性的角度,他说:要救一切相信的人。福音会拯救哪些人?这个范围很多,一切相信的人。每一个对福音做出了真是信靠的人,都不会被排除在福音的拯救之外。但是如果一个人没有对福音做出相信的回应,他就无法有分于福音的拯救。所以,福音会拯救哪些人呢?是每一个真相信的人。
那是不是说,只有一个人相对基督产生了信心,福音才会将基督的义提供给他呢?不是。赛55:1说:“你们一切干渴的都当就近水来,没有银钱的也可以来。你们都来。”福音向每一个聆听福音的人都陈明了基督的义,福音也向所有聆听福音的人都提供了基督的义,所有人都被邀请来接受基督。所以,今天福音并没有要求你先相信,然后才将基督提供给你。无论你如今是否相信,福音都将基督提供了给你,所以,如果你还没有得救,不是因为福音还没向你提供基督,而是因为你还没有相信。如果我们将福音比喻为一杯水,你没得救的原因,不是因为上帝将这杯水给了别人而没有给你,是因为有人通过福音接过了这杯水,而你并没有接受这杯水。
事实上也没有人能先带着信心来聆听福音,人都是先听福音,然后才会相信,因为信道是从听道来的。所以,如果上帝要求我们必须先相信,然后才愿意向我们提供基督,那么将不会有一个人得救。
相信是什么意思?首先,相信福音不是行善,信心与善行是两回事。相信是接受福音所提供的基督的义,福音说:基督借着死替罪人满足了神的公义,信心就是你靠着基督的死去面对神的公义。信心是不再凭着自己的善行面对自己的良心和神的公义,信心是让基督的死成为不义的自己面对上帝审判的依靠。要思想,你有没有靠着基督面对神公义的信心。基督已经完全满足了神的公义,基督的死是充足的拯救、并将这拯救白白地提供给了你,但尽管这拯救是如此的完全和充足,如果你没有借着信心接受的话,你就无分于这拯救。
- 整体性的拯救
解释:保罗不仅从个人性的角度,说明了福音的拯救会临到哪些人,也从民族性的角度说明了这一点。他说:要救一切相信的,先是犹太人,后是希腊人。无论是犹太人,还是希腊人(也就是外邦人),他们得救的唯一方式都是通过相信。不过保罗在罗马书中不断的提到犹太人和希腊人,是在揭示上帝的救赎计划。在救赎历史之中,福音最先临到的民族就是犹太人。在旧约,上帝只讲应许赐给了亚伯拉罕肉身的后裔,也就是犹太人。但基督第一次来的时候,大多也是在犹太地区传扬福音,福音在五旬节以后才开始大规模传到外邦。所以,上帝借着福音施行的拯救,的确存在一个先是犹太人、后是希腊人的次序。
在上帝的救赎计划之中,犹太民族的确扮演着一个特殊的角色,福音最初是赐给犹太人的应许,后来因着犹太人的抵挡,上帝使福音转向外邦。保罗说:因为他们不信,所以他们从橄榄树上折了下来。是不是犹太民族在救赎历史中的特殊性就此消失了呢?没有。保罗在11章又说:当外邦人得救的人数,填满了以后,以色列全家都要得救。所以通过罗马书全书,我们看见了一个整全的救赎计划,上帝先让福音临到犹太,然后又因犹太人的不信将福音转向外邦。在救赎历史之中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犹太民族整体被剥夺了福音的应许,但这并不意味着上帝彻底遗弃了犹太人,当外邦人得救的人数填满以后,犹太民族要迎来一次民族性的归信。福音的拯救从犹太民族开始,也要在犹太民族结束。而介于犹太民族被撇弃在福音之外,一直到犹太民族再次迎来民族性的拯救之间的这段历史时期,就是外邦人在福音下蒙悦纳的日子。其实我们可以从犹太人身上学习到一个教训,就是拒绝福音是付上巨大代价的。当一个群体持续拒绝福音一段时间后,上帝就会挪走福音,而将福音赐给其他人。
从普适性的角度来看,犹太民族持续的拒绝福音,福音就转向了外邦。我们不知道当外邦人得救的人数填满以后,福音会以怎样的形式再次转向犹太。可以确定的是,等到外邦人得救的人数填满以后,无论我们如何传福音,都不会再有人相信了。所以,是不是福音的拯救从外邦人再次转向犹太人,与福音曾经从犹太人转向外邦人的过程是一样的呢?是不是到那时,我们会经历到一段时间,无论教会如何传福音,得到的回应都是不信。因此上帝又一次将福音从外邦人收回,而赐给了犹太人呢?我想很有可能是这样的一个历史过程。从普适性的角度来说,福音从犹太转向外邦,与福音从外邦再次转向犹太民族,这样的事情只发生一次。但是在历史中,上帝因着人的不信而将福音收回,这不是只发生过一次的事情。只要我们去读一读英格兰和新英格兰教会的复兴史,我们就会看见一个地区在多么短的时间内就又失去了福音。哈佛、耶鲁和普林斯顿,最初都是训练牧师的学院,这些学院最初与清教徒都有极大的渊源,但通过历史我们目睹了这些大学对福音的离弃。普林斯顿在18世纪被建立起来,在当时训练了大量忠心的牧师。但是在不到200年的时间里,这所学校的主流神学就沦落为了不信派,所以才有了后来的威斯敏斯的神学院。
我非常确信,上帝会因为人持续的不信而收回福音,这一点我每一周都深有体会。在每一次预备讲道的过程中,我们深刻的感受到这一点,若是没有上帝的支持,我真的准备不出任何讲道的内容来。所以,我相信,倘若有一天上帝决定将福音从我们中间收回了,我将无法再讲出任何一篇道来。这应该使我们降卑,因为人是留不住福音的。并不是在我们中间有传道人,就会有福音在我们中间持续的传讲。只有当上帝愿意将福音存留在我们中间时,才会有人能在我们中间持续的讲道。所以,让我们祈求神吧,将福音留给我们的下一代。
- 福音拯救的方式
解释:17节说:“因为 神的义正在这福音上显明出来;这义是本于信,以致于信。如经上所记:“义人必因信得生。”神的义在这句话中,不是只神公义的性情,而是指上帝白白赐给罪人的公义。简单来说,神在福音中显明的义不是一个要求,而是一个礼物。神的义是上帝要白白赐给罪人能够满足祂公义标准的义,而不是要求我们自己变得符合神的公义。但路德不明白神的义是一项白白的恩典时,每当他读到这句话就只会恐惧战惊。当他认识到神的义是一个福音的礼物后,他对神的义的惊恐就转变成了一项甜美的恩典。
下面我们要仔细思考一下“这义是本于信,以致于信”这句话,在教会历史上,不同的神学家对这句话有很多不同的看法。早起的教父特土良和俄利根认为,这句话是指“本于旧约的信,以至于新约的信;本于律法的信,以至于福音的信。“奥古斯丁认为,这是指“本于字面的信,达到实体的信;本于传道人的信,达到会众的信。”这些看法都主要是将这句话理解为,信心从一种初等的信,达到一种高等的信,他们将这句话是在描述信心的增长。但是从上下文来看,这里不是在描述两种不同的信心,而是在描述福音提供的义如何临到人,又如何在人身上持续。所以保罗是在讲,福音所显明的神的义,是借着信心归给人,也是借着信心在人身上持续。人借着信心领受福音提供的义,人也只能借着信心享有福音所提供的义,领受称义的方式是唯独因信称义。
很多人以为,因信称义是自己很多年前经历过的一件事,这件事属于我过去的一个体验,而不在是我现在的经历。但因信称义是一个持续的现实,称义以怎样的方式在你身上开始,也就会以在样的方式在你身上持续。如果你过去经历了因信称义,那么你现在也一定在因信称义的现实之中。反过来也是如此,假如你现在不再因信称义的现实之中,那么你就未曾经历过因信称义。信心一旦将你连于基督,就会一直将你连于基督,这义是本于信,以至于信。
结论:我们已经讲完了引言部分,下一次我们将正式的进入救恩次序的解释,我们会看见保罗传讲福音是多么的直接和惊人,让我们求主开我们的眼睛,能够明白保罗所高举的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