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 9:19-29
上帝主权的拣选
- 这拣选的公义性 19-21
- 这拣选的区分性 22-23
- 这拣选的实施性 24-30
- 这拣选的公义性
在这段经文的开始,保罗还是在处理那些质疑上帝的拣选的一些声音。由此可见,在保罗教导上帝的预定和拣选这一真理时,遭受到了多么强烈的攻击。所以,上帝的预定和拣选的真理在今天受到攻击不应该让我们感受惊讶,因为从保罗的时代以来一直如此。
当我们思想上帝预定的真理时,我们里面存有两个障碍,第一是理解性的障碍,另一个是道德性的障碍。我记得自己大概只有20岁左右的时候,那个时候教会刚刚接触到改革宗神学,教会整体的信仰还没有从亚米念主义的倾向扭转过来。当时教会中的人对改革宗神学之中的哪一项真理表现的最为抗拒呢?就是关乎上帝的预定和拣选的真理。在那段时间,我作为一个刚刚回到教会之中的年轻人,我也搞不清楚到底那种说法是对的,但因为大部分人对拣选的教义都持有一种反对的态度,所以我的内心也不敢轻易的接受这样的教导。但是当时的我也非常的矛盾,因为一方面我没办法否认圣经的确在教导拣选的教义,尽管我还不是非常理解,但另一方面我又不敢轻易的接受这一教义,生怕被这教义误导进入灭亡。包括现如今很多人反对预定论的教义,最直接的原因是因为他们不理解这教义,或者他们错误的理解的这教义,有很多人反对预定的教义,是因为他们觉得预定论让人变得像提线木偶一样。我称这一类理解预定论的障碍为理解性的障碍,这障碍源自于我们的内心对上帝真理的无知,通常借着学习和理解真理,这一障碍就可以被消除。
但在人心里还有一重更加根深蒂固的障碍,这是一种道德性的障碍,这种障碍不仅使我们拒绝正确的思考预定论的真理,也使我们仇恨这一项真理。道德性的障碍不是来自于我们理性的无知,而是源自我们内心的败坏和抵挡。接受预定论的道德性障碍,不是因着我们的理性被无知捆绑而产生的,而是因为我们内心的意志对抗上帝的旨意而产生的。所以,理解性的障碍通常表现为我们的理性反对上帝的真理,而道德性的障碍则表现为我们的意志对抗上帝的主权,而且道德性的障碍才是人控告上帝的拣选的罪根本原因。
所以,在19-22节的经文里,使徒保罗致力于着手解决的问题,是人道德性的障碍,而非人理解性的障碍,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从这段经文之中找不到一个让人满意的答案的原因。保罗在这个段落里,没有随着人的问题提供一个合理的解释,而是指出人质疑和控告神恩慈的拣选这本身就是一种罪。所以保罗在这里提供回答的目的,不是为了让人认可神的拣选是公义的,而是让人看见“人觉得上帝的拣选不公义这是一种罪。”
在上文的 16节保罗说:据此看来,这不在乎那定意的,也不在乎那奔跑的,只在乎发怜悯的 神。在18节他又说:如此看来, 神要怜悯谁,就怜悯谁;要叫谁刚硬,就叫谁刚硬。将这两节经文放在一起,就可以清楚地得出一个福音结论,“一个人能够得救不是由这个人本身的行为决定的,而是由上帝在创世之前向那些人发怜悯决定的。”神的拣选是一个完全让人降卑的真理,所以骄傲的人绝对接受不了这项真理。神的拣选最能够显明我们的不配,因为神在决定要拣选谁、不拣选谁时,并没有与我们中间任何一个人商量。这表明在上帝恩慈的主权下,我们作为一个罪人是没有权力和资格要求上帝拣选自己的。上帝的拣选也最能显明我们的无能,因为救恩不在乎我们这些定意的,也不在乎我们这些奔跑的,我们为我们灵魂所做的一切事加在一起也无法使自己得救,因为救恩只在乎神的怜悯。上帝的拣选也罪能显出我们的全然不义,因为拣选作为上帝拯救人的手段,就已经说明了那些被拣选的人是罪人了,因为无罪的人是不需要被拯救的。而且上帝在永恒的旨意中对罪人施行拣选是主权性的,这表明上帝在所有罪人身上都没有找到一个让他们值得被上帝拣选的品质或行为。所以我说拣选的真理是罪让人降卑的真理,骄傲的人绝对无法接受这真理。当拣选的真理开始揭露出我们的“不配、不义和无能”时,在我们与上帝的预定和拣选之间就会产生一种属灵的对抗,我们会变得仇恨这真理。
有没有一个办法既可以让学习预定论的人接受这真理,又可以在人与这真理之间避免这场属灵的冲突呢?是有的,就是理论性的传讲这教义,但避免通过这教义揭露人的“全然败坏、全然不配和全然无能。”只有一个人内心的骄傲和自义不被触碰,他就可以皆大欢喜的去接受任何一个圣经之中的真理。因此,一个人表现出什么样的特征才算是真正的开始明白拣选的教义呢?答案是当他开始被降卑的时候,当他开始认识和承认自己的不配、败坏和无能的时候,只有当圣灵清除掉人心里的道德性障碍时,人才可能会真正地明白和接受这拣选的真理。
在最严重的色盲患者的眼中,这个世界就只剩下了黑白两种颜色,他们无法看见每一切五彩缤纷的色彩。自义、骄傲、自夸的罪就是属灵的色盲症,这些罪的蒙蔽使我们看向神的拣选的真理时,无法在其中看见神浩瀚的恩典和怜悯所绽放出的光辉。所以,阻碍我们正确理解上帝拣选的最大障碍,并非是智力性的,而是道德性的。使我们无法明白上帝恩慈的拣选的根本原因,就是我们不认识自己的罪,我们不认识和不承认自己这样的罪人应当在神的公义下被如何对待。罪在哪里显多,恩典才会在那里显多。我们不认识自己的罪,自然就无法在神的拣选中看见其中充满了神的恩典和怜悯,这就是许多人排斥上帝的拣选这项教义的原因。
罪使人在每一个方面反对神,罪使我们将神公义的作为视为不义的作为,罪也使我们指责上帝出于祂的慈爱所作出的拣选。当我们对上帝的拣选表达任何不满时,其实这都是罪在我们里面发挥它邪恶的影响力的结果。
罪不仅使我们反对神,也使我们曲解神一切美善的属性和旨意。罪在我们里面会通过很多面孔出现在我们眼前,“败坏、自义、骄傲、自我、自夸”等等都是罪的样子。自义和骄傲的罪若不在我们心里被破碎,这些罪就必定会在我们心里扭曲一切有关于神的真理。我们的自我会扭曲神借着拣选所彰显出来的美善的主权,使我们将祂的主权曲解成专横和压迫。我们的自义也会使我们将神拣选的荣耀从神的恩慈那里夺来,归于我们的功劳。自义使我们不仅不为着神借着拣选彰显出来的拯救而向上帝感恩,反而使我们将自己视为神拣选之下的受害人,自义使我们看不见我们都没有资格被神拣选,反而使我们因着神没有拣选所有人而指控上帝的拣选不公义。
罪才是我们认识上帝恩慈的拣选的最大障碍,这也是保罗在19-21节所反驳的那些人的根本问题。这样,你必对我说:“他为什么还指责人呢?有谁抗拒他的旨意呢(19)?”这些人没有为着上帝拣选了一部分人得救而感恩,反而为着有一部分人灭亡而怪罪神的拣选。这表明在他们心里,神的拣选不是拯救,而是威胁;他们感受不到神主权的拣选是救恩的源头,他们认为神的拣选是导致罪人灭亡的根源。这一切对神的拣选的误解都源自于罪的误导,罪的邪恶就在于它试图颠倒良善与邪恶,所以罪使人不责备罪,反而责备上帝恩慈的拣选。
我想在我们中间,也是有人在认识上帝的拣选方面存在着极大的障碍的,你需要查验你理解这真理的障碍究竟是理解性的,还是道德性的。如果你只是因着不明白,那么通常你借着学习就可以清除掉这个障碍。但若是你现在无法从心里认同上帝的拣选,那么这是一个道德性的障碍,这是因着罪的误导和蒙蔽而产生的反应。这个障碍无法只借着学习和明白这真理清除,你需要向上帝认罪,祈求圣灵使你看见和由衷的承认自己的邪恶,并向你彰显上帝的良善。理解性的障碍可以通过一些常规方式解决,但是罪带来的道德性的障碍只能依赖圣灵超自然的大能解决。
这也是为什么保罗没有按着人的期待来回答这一问题的原因,当那些反对这一真理的人表达出质疑以后,保罗并没有从“合理性”的角度来回答这一问题,反而是表明了一种立场,你这个人哪,你是谁,竟敢向 神强嘴呢?受造之物岂能对造他的说:“你为什么这样造我呢?”窑匠难道没有权柄从一团泥里拿一块作成贵重的器皿,又拿一块作成卑贱的器皿吗(罗9:20-21)?在历史上曾有人很多神学家处理过这个问题,有些神学家从“合理性”的角度为这个问题提供了非常精彩的答案,爱德华兹曾经针对亚米念主义写过《论自由意志》这本书,这本书为相关的问题提供了非常具有说服力的答案。但是保罗在这里没有按着反对者的思路提供答案,因为保罗知道人不会因着明白了神的拣选就认同神的拣选,人必须在先承认和看见了自己的有罪以后才会对神的拣选产生赞同。因为最妨碍人明白神的拣选的障碍不是智力性的无知,而是罪在人心中的误导和蒙蔽。所以保罗在这里不仅没有向质疑神拣选的人提供他们希望听到的答案,反而指出了“他们站在受造的地位上质疑和反对至高的创造主的良善作为,这种做法本身就是罪。不承认创造之主的主权这一行为本身就是罪”假如你今天也无法从内心赞同神主权的拣选,那么很显然,如今罪正在你心里误导和扭曲你对这一真理的认识。
- 这拣选的区分性
22-23节体现了一种区分,这里出现了两种器皿。保罗将那些未蒙神拣选的人称为预备遭毁灭的器皿,将蒙神拣选的人称为预备得荣耀的器皿。很显然,未蒙拣选的人最终的结局是灭亡,而蒙拣选之人最终的结局是得荣耀。在希腊文中,保罗用在“遭毁灭的器皿”身上的“预备”这个词,与他用在“预备得荣耀的器皿”身上的“预备”这个词,使用的语态是不同的。当保罗说上帝预备一些器皿遭毁灭时,他使用的是被动语态,这表明这些未蒙拣选的人最终进入毁灭的缘故,并非是因为这借着不拣选促使他们灭亡,他们灭亡是因着他们的罪,上帝的不拣选只是任凭他们在罪中灭亡而已。而且在22节中还有一句话,“就多多忍耐宽容那可怒、预备遭毁灭的器皿;”就算是在这些未蒙拣选的人身上,上帝也给予了他们极多的宽容和忍耐。我要说的是:“上帝没有拣选一些人,并不代表上帝在福音的邀请中拒绝了这些人。”
圣经让我们清楚的看见,并非在教会之中的所有人都是麦子,其中包含着一些稗子。我们可以说那些最终称为麦子的人都是神所拣选的人,但是那些一直是稗子直到死亡的人是上帝没有拣选的人。接下来我要强调重点,但是当福音传讲在我们中间的时候,上帝是在所有我们中间的所有人来接受和信靠基督的宝血,祂将基督的赎价白白的提供给我们中的每一个人,祂真诚的邀请我们所有人靠着基督得救。上帝并非只邀请祂所拣选的人而拒绝邀请祂没有拣选的人,不!上帝欢迎我们当中的任何人来接受基督。但在教会之中总是会有人一直拒绝基督,这些人灭亡不是因为上帝没有邀请他们,而是因为他们拒绝了邀请。上帝对这些人的不拣选不是上帝不欢迎他们来信靠基督,上帝对他们的遗弃是通过上帝在今生忍耐他们拒绝相信基督而体现出来的。
在22和23节中分别有一个“预备”一词,22节中的预备使用的是被动语态,这是指上帝任凭未蒙拣选因他们的罪而灭亡,他们灭亡是他们的罪带来的结果。但23节中的“预备”一词使用的是主动语态,这一个“预备”是使用在蒙拣选的人身上的。这里说:又要将他丰盛的荣耀彰显在那蒙怜悯、早预备得荣耀的器皿上。这表明蒙拣选的人最终会得荣耀,是因着上帝积极和主动的预备,他们得荣耀是上帝怜悯他们的结果。
除了“预备”这个词以外,在这两节经文之中还有另一个关键词,既“彰显”。神要在未蒙拣选的人身上彰显出一种荣耀,也要在蒙拣选的人身上彰显出一种荣耀。倘若 神要显明他的忿怒,彰显他的权能,就多多忍耐宽容那可怒、预备遭毁灭的器皿;又要将他丰盛的荣耀彰显在那蒙怜悯、早预备得荣耀的器皿上。神在未蒙拣选的人身上要彰显的是祂的忿怒和权能的荣耀。神在蒙拣选的人身上要彰显是怜悯的荣耀。神忿怒的荣耀最终会通过未蒙拣选的人进入毁灭彰显出来,而神怜悯的荣耀最终会通过蒙拣选的人得荣耀体现出来。
神在未蒙拣选的人身上要彰显出忿怒,不尽会通过毁灭的结局彰显出来,也会在过程之中彰显出来,这个过程是什么呢?不是神无情的将一些无辜的人推向灭亡,而是神不断地忍耐和宽容这些干犯祂忿怒的人。特别是对在教会之中的那些最终灭亡的人,他们灭亡绝不是因为神拒绝拯救他们,而是因为他们拒绝接受上帝拯救。就像保罗时代的大部分以色列人都是上帝没有拣选的人,但上帝对他们的不拣选并不是在表达上帝拒绝拯救他们。耶稣基督就是降生在以色列中间的,基督也是在以色列人中间经历死亡和复活的,只有以色列人曾经听见过基督亲自向他们传讲福音,除了使徒保罗以外,其余的12位使徒都被称为犹太人的使徒,这些都在表明上帝在不断的邀请他们接受拯救,上帝为了使他们得救赐下了许多恩惠,所以上帝在永恒之中不拣选他们绝不等于上帝拒绝拯救他们,上帝在创世以前对他们的不拣选是通过任凭他们拒绝祂的拯救彰显出来的。
所以,如果我们中间将来有谁灭亡了,他绝对无法责怪上帝的拣选不公义,他也绝不能怪罪神说:“就是因为你不拣选我,所以我才会灭亡。”因为上帝为了每一个来到教会的灵魂得救,祂赐下了诸多的恩惠和益处。祂使教会的讲台持续的传讲福音性的讲道,祂使教会中每个人的名字经常出现在代祷的名单之中,祂将教会中的灵魂放置在最接近圣灵的大能的地方(聚会就是最接近圣灵的工作的地方),善用这些蒙恩之道对任何一个灵魂都具有非常大的益处。如果将来我们中间有谁灭亡了,你也绝对无法否认自己曾经在这一切蒙恩管道的浇灌之下,你灭亡不是因着你没有机会寻求救恩,不!如今你正在这蒙恩管道之下,所以你灭亡是因为你感觉自己不需要拯救,你觉得自己活在一种不信基督的状态之中也没有太大的问题。对于每一个蒙拣选的人,上帝在基督里向他们彰显了无限的怜悯。对于那些未蒙拣选的人,上帝在也基督之外向他们彰显出了最大限度的恩慈,这恩慈就表现为尽管他们不断的干犯律法和抵挡福音,但上帝却最大限度的忍耐和宽容他们。将来每一个没有被拣选的人站立在神的审判台前时,他们也无法否认自己辜负了上帝的恩慈。
让我再使用挪亚方舟的例子来说明上帝拣选的恩慈,在灭世的大洪水中,只有挪亚一家八口经历了方舟的拯救,那个时代其余的人都死在洪水之中了。挪亚在洪水来临前的那120年之中,一边建造方舟,一边传讲洪水审判的消息,但当时的人都不相信,这些人死是因为他们不相信挪亚所传的福音。什么是神的拣选呢?假如挪亚一家八口都是有信心的人,那么拣选就是神在创世之前就决定要将信心赐给挪亚一家,使他们借着信心躲避在方舟里得救。什么是上帝的遗弃呢?上帝的遗弃就是上帝任凭当时的世人在不信之中拒绝进入方舟,所以他们灭亡是因着他们的不信,而不能归罪于上帝的任凭。
- 这拣选的实施性
理解24-29节的关键在第24节,这器皿就是我们被 神所召的,不但是从犹太人中,也是从外邦人中。这有什么不可呢?保罗在这里指出了神的拣选和神的呼召之间的紧密关联,拣选只是神在永恒计划之中的一个决定,神如何使拣选的决定成为一个现实呢?是通过大能的呼召。可以这样说:拣选就是神在创世以前就决定了祂要呼召哪些人,而圣灵不可抗拒的呼召就是神在选民身上成全祂的拣选的预旨。
神是通过什么来成全祂的预旨的呢?答案是通过说话。在保罗接下来引用的何西阿书的经文之中,保罗使用了很多和说话有关的动词,就像 神在何西阿书上说:“那本来不是我子民的,我要称为我的子民;本来不是蒙爱的,我要称为蒙爱的。从前在什么地方对他们说,你们不是我的子民,将来就在那里称他们为永生 神的儿子。”在这两节经文里,保罗三次使用了“称为”这个动词,而这个词的希腊文就是呼召。神是通过说话的方式,使那些不是祂子民的人成为祂的子民,这就是神在蒙拣选的人身上施行的大能呼召。
我们是否认识上帝呼召的大能会直接影响我们对讲道的理解,对于大部分人而言,听道似乎只是一个智力性的活动,好像我们来听道最多就只是为了明白一些知识,如果我们只是为此目的而听道的话,终有一天我们会变得不需要听道的,因为讲道之人的知识总是会有穷尽的时候。假如我们只是为了获取知识而听道,那么当我们听完一个传道人把他所知道的都传讲了一遍以后,我们就没有什么可以听的了。但讲道并非只是一种知识性的传授,讲道是上帝施行大能呼召的方式,我们不仅应当盼望在讲道之中更进一步的明白真理知识,更应该期待神借着讲道在我们的里面施行再创造和更新。所以真正的讲道者并不是哪一个人,而是圣灵,而讲道的现场不仅是圣灵使用神的话语对灵魂施行光照的现场,更是圣灵使用神的话语对灵魂进行再创造的现场。这提醒我们的是,我们在讲道之中对圣灵的大能呼召存着这样的期待了吗?
神对一个人的拣选会通过对他施行大能的呼召显明出来,我们不应该凭空假设自己已经蒙了拣选,我们应该查验自己是否已经在神的话语之下经历到了那再创造的大能,神是否已经使用祂的话语使我们的灵魂经历到了出死入生的神迹,我们是否已经经历到了圣灵使用神的话语在我们里面创造出了信心!神的拣选和神大能的呼召不能分开,神大能的呼召正是对神的拣选的成全,若是我们没有在神的话语下经历到这再创造的大能,我们就不应该假设自己已经蒙了拣选。
在接下来应用的四处旧约圣经之中,其中两处来自于何西阿书,两处来自于以赛亚书。保罗借着引用何西阿书证明神在外邦人中施行的拣选,借着引用以赛亚书来证明神在以色列人中施行的拣选。保罗首先引用的是何西阿书,就像 神在何西阿书上说:“那本来不是我子民的,我要称为我的子民;本来不是蒙爱的,我要称为蒙爱的。从前在什么地方对他们说,你们不是我的子民,将来就在那里称他们为永生 神的儿子。”当时的以色列因着犯罪和悖逆,被神废掉了恩约之下的子民身份,所以神在何1:9对以色列人说:“因为你们不作我的子民,我也不作你们的 神。”这再此表明了,一个人只是作恩典之约的不在子民,这种关系是有可能被罪打破的。但是神在对以色列宣布了这审判之后,随之就宣布了将来的应许,神要让这些不能再做祂子民的以色列人,再次被白白地接纳为祂的子民。这应许至少存在双重的应验,这个应许在以色列人身上的历史性应验,是通过神使被掳的以色列人重回应许之地。但是在保罗看来,这个应许最终是实现在新约的教会身上,就是神在新约时代,接纳那些本不是他子民的外邦人成为祂的子民。
保罗使用何西阿书证明神对外邦人的拣选,又使用以赛亚书证明神对犹太人的拣选。以赛亚指着以色列人喊着说:“以色列人虽多如海沙,得救的不过是剩下的余数。因为主要在世上施行他的话,叫他的话都成全,速速地完结。”又如以赛亚先前说过:“若不是万军之主给我们存留余种,我们早已像所多玛、蛾摩拉的样子了(27-29)。”这两处以赛亚书的经文,都是以赛亚预言以色列人即将迎来被掳审判的信息,这个审判在以赛亚时代的应验,是通过以色列人被掳实现。而这个预言在保罗时代的应验,是通过大部分以色列人灭亡应验。
在保罗所引用的以赛亚书的这两处经文中,有两个词特别醒目,第一是余数,第二个是余种。这两个词都在表达,在数目繁多的以色列人中,只有极少数的以色列人得救。
保罗使用这两卷旧约先知书的经文表达出了两个信息,第一、有一些不配成为神子民的外邦人,却因着神恩典的呼召成为了神的子民。第二、那些认为自己理所应当会得救的以色列人,却被上帝弃绝了,其实他们在神眼中和所多玛人和蛾摩拉人一样,以色列中只有极少的余数得救了。
一个灵魂在神大能恩召之下的经历是什么样的呢?没有一个神的儿女的经历都是“他本不是神的子民,却被神白白地接纳为神的子民;他本是不配蒙爱的,但却白白的被神所爱。他本不神的百姓,但却被白白地称为永生神的儿子。”而他们经历这一切,都是因着基督的缘故。神在永恒之中拣选的就是不配之人,神在历史现实中呼召的也是不配之人,这应该激励我们中间一切渴慕神的怜悯的人,因为神愿意怜悯我们中的任何一个不配和不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