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真悔改的本质和含义
圣经中翻译为“悔改”的词,在新约中的原词为 metamellomai 和 metanoia。前一个词 的意思是“一种事后的挂虑”,或者一种对所做之事的后悔和不满的感受,是不自在的, 无关乎时间的长短,也无关乎影响的大小。它指的只是一种感受的改变,不管是向好,还 是向坏;这样的忧愁生发不出实际行为的改变,也不意味着行为要改变。它并不涉及对良 善或邪恶的考量,而只考量动机或目标的改变。因此,圣经作者常用这个词来表达所有类 型的后悔。的确,根据这个词的通用意义,说一个人为一个好行为后悔,跟说他为一个坏 行为后悔一样,都是恰当的。一个贪婪的人,会为一时的同情心驱使下给出的施舍后悔。 因此,原词的意思是为自己所做的事感到懊悔、对自己不满。
而后一个词意思是“一种心意的改变”,改变的是判断、性情、意图以及行为。它指 的是向好的改变,这种心意的改变不是短暂的,而是持久的,并且能生发出良善的行为。 它所包含的,不仅是对过去的事忧愁和懊悔,而且是将来性情和行为上的改变。当施洗约 翰、我们的主以及祂的门徒,教导这种悔改——心意的改变,为人当尽的本分,又或提及 它作为基督教的一个教义的必要性,他们用的始终是 metanoia(名词)和 metanoeo(动词)。这两个词,就是常用来表达那福音性的、持久的、没有后悔的懊悔。
新约圣经对罪人所要求的悔改,是一种如此完全的、心意的改变,或者说是对罪和救 恩的观点和情感的彻底转变,以致它表现为一种真正的为罪忧愁,一种坚定的恨恶和离弃 罪的决心,一种真诚的尽心竭力,以此归向基督里的上帝,在新的生命中与祂同行:这诚 心实意的证据就是能结出果子来,与悔改的心相称。如上所述的悔改才是真悔改。因它是 上帝的恩赐,是基督所赎回的,是圣灵的工作,所以它是一个救赎性的恩典。它由圣灵在 重生人时注入,它与救恩是如此密不可分,以至于成了救恩的一个基本部分。在圣经中, 它被称作“以致得救的懊悔”(参林后7:10)和“得生命的悔改 ” (参徒11:18),因为它发自并见证灵魂里的属灵生命,它为成就永恒的完全生命作预备,也因它与那叫人 死的世俗忧愁有别(参林后 7:10)。它也被称作“向上帝的悔改”,因为在这悔改中, 罪人离弃所知的一切罪,转向爱和服侍上帝(参徒 20:21)。
真悔改不是一种转瞬即逝的行为,仿佛为罪忧愁而发的一声叹息或一阵苦痛就是悔改。 不,这些可能的确是真悔改的表现,只要它们是从一颗真诚悔改的心而发:但悔改本身,不是一种短暂的行为,它是一种内住的原则,一种灵魂中持续的性情,一种深藏心底的恩 典的原则,让人随时随在为罪悲哀,并转离罪(参亚 12:10)。从更新的心里,必源源 不断涌出为罪而神圣忧愁的江河,尽管罪仍在,尽管心中残存的刚硬仍会一时堵塞这江河。 罪人首次归信时,他的心已受过福音性悔改的击打,他的伤口仍在流血,或多或少还会继 续流血,直到在至高的圣所得着那荣耀绷带的包扎。因此,若一个人仅将悔改视为通往天 堂的第一级台阶,不是日日持续悔改,而是满足于说自己已越过了第一级台阶,那么其悔 改的真实性就非常可疑。人若不知道自己需要天天悔改,那么他很可能只是假悔改,不可 能是真悔改。他可能肤浅地为罪忧愁,即便他的懊悔反复啮咬他的良心,仿佛是那不死之 虫开始蠕动,就像卖主的犹大,他仍然对福音性的悔改完全无知,不知道这既是一个救赎 性恩典,也是一个内住的原则。
在真悔改者的心中,一个奇妙、永久的改变已经蒙恩达成。他受到不可抗拒之恩典的 驱使,丢弃他从前对罪、赦罪救恩、圣洁之愉之美的看法,转而接纳完全相反的情感。他 的倾向和情感产生如此地改变,以致他不再喜欢不义,而是依从自己的内心,喜爱并且顺 从上帝的律法。从圣洁中得着的喜乐越多,他为罪的忧愁就越深刻,从圣洁而来的香气越 芬芳,也越活泼地竭力离弃一切罪转向上帝。然而,他远远不是借自己的真悔改好像配从 上帝得任何祝福,因上帝所赐他难以估量的“得生命的悔改”之祝福,他时时都欠上帝的 恩情。他从上帝所收的这福越多,就越有义务借着活泼和随时的悔改来荣耀祂。
既已一瞥福音性悔改形式上的本质,我们继续思考它所包含的内容。
1. 真悔改意味着灵魂在主面前深深地降卑。
罪人最骄傲的道路,莫过于离弃上帝;最谦卑的道路,莫过于向上帝回转。基督的恩 典将祂所拣选的罪人从他们的自高自大的宝座上拉下来,使他们俯伏在仁慈上帝的脚凳前。 使他们自卑,服在上帝大能的手下,到了时候,祂必叫他们升高(参彼前 5:6)。便哈 达的臣仆怎样(参王上 20:31-32),真悔改者也怎样。凭着信心,这些臣仆认为以色列 王是仁慈的;借着悔改,真悔改者以麻布束腰,绳索套头,以此谦卑的姿态去见祂。福音 性的降卑,是对罪有真认识并且在灵里领悟到赦罪之爱的直接结果。它在于在上帝面前内 心的谦卑或自卑,在于看别人比自己强,在于看低自己,并且深深认识到,在上帝眼中我 们的极度卑劣、可憎、软弱和不配。一个真基督徒会意识到自己罪的可鄙和可恶,意识到 自己彻底无能于哪怕一丁点良善的思想、言语和行为,这种意识是真基督徒借由一个与之 相称的心境而有的。
在真正的降卑中,蒙恩的罪人看到自己罪孽的可憎,也看到自己的心和生命也因罪而 有难以形容的可恶;并且他有一个可回应的灵,一种看自己为罪人、憎恶和降卑自己的性 情,以致唯独高举基督,甘愿舍己和弃绝自己。假冒为善之人或律法性的悔改者,会赞赏 自己的降卑,以此自高,并且夸耀它;然而,真悔改者深深为自己心中的骄傲自卑。他看 自己为圣徒中最小的(参弗 3:8),看别人比自己强(参腓 2:3)。他认识到自己的降 卑远不及其本应有的,而自己的骄傲却是非常之大、极其罪恶。他对自己骄傲自义的性情 要比自己的谦卑,敏感上千倍。与之相反,假冒为善者对自己的骄傲视而不见,对自己的 谦卑却很敏感。因此,福音性的降卑,是真悔改的一个主要部分。真诚的悔改者敏锐地觉 察自己内心中的瘟疫,所以对自己的评价,不会高过他对别人的评价,或者高过别人对他 的评价。
2. 真悔改包括为罪的神圣的忧愁。
福音性悔改者的懊悔,是一种充满忧愁的懊悔,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深刻痛悔,不是为 他所当受的惩罚,而是为他向圣洁、慈悲、怜悯的上帝所行的侮辱。使徒保罗称此为“依 着上帝的意思忧愁”(林后7:10,为行文方便,本文翻译为“神圣的忧愁”),不仅将 它与叫人死的世俗的忧愁区分开来,而且表明它是为罪悲痛,因为罪是罪,因为罪是对一 位为无限圣洁、良善、慈悲的上帝的无限冒犯和无限羞辱,是对祂圣洁和公义律法的干犯,是对祂道德形像的污损,是扎祂的宝贵儿子,是让祂的圣灵担忧。因着相信那无瑕疵的上 帝的羔羊是为他的罪孽被钉十架,真悔改者悲痛不已,不是为他自己,而是为祂(参亚12:10)。他悔改的忧愁如此真切、如此深刻,使得尽管没有良心的控诉,没有审判者的 责备,没有魔鬼的恐吓,没有地狱的折磨,他仍然为冒犯了那位爱他的上帝、扎了那位为 他死的救主、让使他成圣并安慰他的圣灵担忧而心感悲哀和痛苦。诗人说:“我向你犯罪, 惟独得罪了你,在你眼前行了这恶”(诗 51:4)。他的懊悔忧愁,不仅源自真认识到他 不计其数之罪的可憎,而且源自他对救赎之怜悯的信心,源自他对上帝及其圣洁律法的爱慕。
他所生发的神圣忧愁,同样源自看到那位他所羞辱的无限荣耀之上帝的至威严、至美 好、至圣洁和至可爱;看到自己犯罪的不公和卑鄙的忘恩负义;看到他所违背的无限顺服 的义务。由于他对罪的看法已经改变,为自己干犯仁慈的圣父上帝的行为,他心感深深的 后悔、苦涩的懊悔以及强烈的忧愁。在他心中,他的罪孽难以形容地可憎,它们成了一个 重担,过于他所能受的。他痛苦地为它们悲哀,甚至为不够悲哀而悲哀。当他想到自己向 那位仁慈的、一直无比爱他的上帝所犯的罪恶如此之多、如此之可憎,他的心就破碎,就 熔化。过去他犯罪让圣灵担忧,如今他自己在悔罪中忧愁。那坚硬的心溶化在神圣忧愁的 泪水中;磐石受福音真理之杖击打,就涌出江河。这就是上帝所要的撕裂心肠(参珥 2: 12-13)。
福音性悔改的忧愁是内心的,是真忧愁。不是垂头像苇子(参赛 58:5),也不是把 脸弄得难看。它源自内心中信和爱的原则,因此它使人在上帝面前暗自悲哀。它是深切的 忧愁,深深沉入心底的忧愁。深挖地基才能保障房子安立在磐石上(参路 6:48)。悔改 的忧愁,如同用长矛和刀剑扎心一般,是心中的悔恨(参徒 2:37)。然而,在人心中, 神圣的忧愁是否比对世俗之事的最大忧伤更深呢?若我们只从感受或者按情感对人的触动 来评估,显然神圣的忧愁并不总是比别的忧愁更深沉。但若按人心的常态表现来做估算, 明显它比其他所有的忧愁都更深沉,超过其他最大的。人通常更明显地为轻度的忧愁所触 动,而不是为大忧愁。最大的忧伤往往欲哭无泪。而相较其他忧伤,真悔改的忧愁则栖身 于人心的更深处,并且持续得更稳定。
它也是一种活泼的忧愁,是一种使灵魂复活的忧伤。世俗的忧愁叫人死,它使人厌烦 自己当尽的本分。而神圣的忧愁叫人活,在灵里尽那当尽的本分(参林后 7:11)。前者 源自奴仆的畏惧,使灵魂变得沮丧和僵硬,使得它动弹不得,后者则源自信心和爱,温暖 人心,并使之火热和活泼(参路 7:47)。
这是一种普遍的忧愁。福音性的悔改者心中所忧伤的,不仅是他自己的罪孽,还有别 人的罪孽(参诗 119:136)。人若不为所有罪悲哀,就不会为任何的罪真诚地悲哀;人 若不痛苦地悲悼他本性的罪,就不会正确地为他生命中的罪行忧伤。
此外,它是一种有效的忧愁。它“生出没有后悔的懊悔来,以致得救”(林后 7: 10)。神圣的忧愁和转向上帝是分不开的。福音性的忧愁是一个源泉,当它在人心中涌动 时,就能消除爱罪之心、摧毁罪的权势并停止罪行。总之,只要罪仍在心中残存,这神圣 的忧愁就持续在心中流淌。律法性悔改者的忧伤,如同夏日的洪水,很快就过去,而福音 性悔改者的忧愁,则是一个活泉,或多或少总是涌出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