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有人坚称:“如下经文证明福音性悔改的初次操练先于称义中的赦罪:路 13:3, 5;箴 28:13;耶 4:1,3-4;结 33:11 以及赛 55:7。 ”
对此,似乎可以这样作答, “我告诉你们,不是的。你们若不悔改, 都要如此灭 亡!……我告诉你们,不是的。你们若不悔改,都要如此灭亡!”(路 13:3,5),这 里说的不是悔改和赦罪的关系,而是不悔改和灭亡的关系。这两种关系之间的区别巨大。 其论证的是:你们若不悔改,都要如此灭亡;那么,你们若悔改,都要活着。对此,托马 斯 ·波士顿说得好:“结论是正确的,但结果毫无价值。”这样的推理就不如说:我们若 行恶,就必受罚下地狱,因此我们若行善,就必使我们得救;或者,仿佛我们应该说:我 们若不祷告,就必灭亡;因为我们若祷告,就必活着。天主教派主张说,人必须以其善行 称义,因为人会因缺乏善行而受审判。加尔文对他们的回应是:这里的对立命题不是等同 的,因为哪怕对上帝的完全律法有一点小小的偏离,都会使人称为不义的人,要受永死 (参雅 2:10)。
使人在上帝眼中称义的,不是一个或几个善行,而是一条连续不断的顺服之路,其中 不能有一丁点的瑕疵。并且涉及到每个具体的行为,除非它具备善行的所有必要条件,否 则依道德而论,就不是良善的,这是善行的标准。缺少哪怕一个条件,它就是邪恶的。同 样地,单单不悔改,或说不悔改本身,就足以让我们灭亡;但谁能说悔改本身,作为方式, 足以让我们活着?的确,没有悔改的救恩是不存在的。但如果说,任何少了它,人就要灭 亡的东西,必须发生在称义状态之前,因它是达到这状态的方式;那么,圣洁生活,以及 在其中至死的坚忍,也要必须发生在称义之前了;这样就会得出,在人死之前,无法在上 帝眼中得称义。因为圣经上清楚地说,人若没有圣洁和忍耐到底,没有悔改,就必然灭亡 (参来 10:39;12:14)。圣经又宣告说,“在一切不得称义的事上信靠这人,就都得 称义了”(徒 13:39),“就不被定罪了”(罗 8:1)。从中我们可知,只要一个罪人衷心地开始相信祂,以祂为耶和华我们的义,他在上帝面前的称义,从那一刻就是完全的、 不可更改的。
“遮掩自己罪过的,必不亨通;承认离弃罪过的,必蒙怜恤。”箴言28:13清楚地教导 我们,除了真诚地承认并离弃罪过的人,没有人能证明自己有份于上帝在基督里的赦罪之 爱。说有圣灵所赐那操练的人必一生一世且在审判之日得主的怜悯(参诗 23:6;提后 1: 18),与主张赦罪状态的怜悯按本质的次序先于悔改的操练,是完全一致的。撒母耳 ·卢 瑟福注释这节经文时说,圣灵并非在此论述次序,仿佛悔改中的承认并离弃一切罪,必须 发生在赦罪之前;但上帝设计了向人的赦罪,因此他们必须离弃自己的罪(参诗 23:6)。 个中缘由多多,因为许多人遮掩自己的罪,并不离弃它们,却仍然假装自己有份于赦罪之 爱。这样的人很多,需要戳穿他们的假象。此外还应留意到,这节经文中的表达,可能包 含当在人前认自己公开和可耻的罪并为之悔改,以及操练怜悯这样的罪人;它也可能包含 普遍的行善,这在离弃罪的含义中是明显的(参太 5:7;箴 14:21)。既然如此,还会 有哪个更正教徒会恣意地说,行善是在上帝眼中称义的前提条件吗?
“耶和华说:以色列啊,你若回来归向我,若从我眼前除掉你可憎的偶像,你就不被 迁移。……耶和华对犹大和耶路撒冷人如此说:“要开垦你们的荒地,不要撒种在荆棘中。 犹大人和耶路撒冷的居民哪,你们当自行割礼归耶和华,将心里的污秽除掉;恐怕我的忿 怒因你们的恶行发作,如火着起,甚至无人能以熄灭。”(耶 4:1,3-4)以及“你对他 们说,主耶和华说:我指着我的永生起誓,我断不喜悦恶人死亡,惟喜悦恶人转离所行的 道而活。以色列家啊,你们转回、转回吧!离开恶道,何必死亡呢?”(结 33:11),
在这两段经文中,要注意到,悔改要么取其广义,指罪人完整的归信,其中包含对耶稣基 督的信心、罪得赦免以及狭义的悔改;要么指所要求的本分,至于履行它的正确方式,以 及它与特权和其他本分的关系,则需要对照圣经中同一主题的其他经文来了解。这些命令 既是给未称义之人的,好使他们相信,也是给已称义之人的,好作引导,它们同时宣告了 真悔改和真生命之间的关系,这与说称义先于真悔改的操练完全一致。圣经中绝不会有任 何经文教导说,在罪人相信上帝的赦罪之爱前,上帝已经使他操练福音性悔改,或者应许 要如此。
至于“恶人当离弃自己的道路,不义的人当除掉自己的意念,归向耶和华,耶和华就 必怜恤他;当归向我们的上帝,因为上帝必广行赦免。”(赛 55:7),这节经文引人注 目,它将上帝在基督里的赦罪之爱放在罪人面前,明显是为使他先相信或信靠这慈爱得赦 罪,得归向上帝的恩典;然后,使他借着这相信或信靠,开始操练真悔改,离弃自己罪恶 的道路和意念。加尔文就此节经文说:“要仔细留意上下文:因为先知所表明的,是人必 须先有对赦罪的信心或相信,否则就不能被带入悔改的操练。天主教派关乎悔改本质的教 义确实微不足道,但即便他们教导悔改的真本质,仍是无益,因为他们疏忽了一切正确悔 改之操练的基础乃是那白白赦罪的教义,只有借着这教义,才能使良心得真平安。事实上, 若罪人不认识这良心的平安,仅把上帝看作一位审判者,要拖他到祂的审判台前,为他浪 费的一生交账,他必逃离上帝,而非以神圣的敬畏和儿女的顺服归向祂。”既然真悔改的 操练是目的,信心是达此目的的方式,所以罪人首先蒙召离弃自己罪恶的道路和意念,并 且归向上帝,然后有那绝对的赦罪之爱的应许摆在他面前,好使他依照和信靠这应许,以 属灵的、蒙上帝悦纳的方式归向上帝。
5.针对我们的教义,也有如下的异议:“上帝向以色列人宣告,在他们真悔改之后, 祂必赦免他们:‘他们要承认自己的罪和他们祖宗的罪……他们未受割礼的心若谦卑了,他们也服了罪孽的刑罚,我就要记念我与雅各所立的约’ ”(利 26:40-42)。在以西结 书 36 章 25 节和 33 节中,上帝论到在巴比伦的犹太人说,祂必先使他们悔改,然后再使 他们回归故土。所罗门在献殿的祷告中清楚重复地提说了这教义,即悔改在赦罪以先。圣 殿是上帝的儿子道成肉身的预表。悔改的犹太人,在其一切的祷告中,都仰望圣殿,然后 上帝在天上祂的居所垂听。“你的民因得罪你,你惩罚他们,使天闭塞不下雨,他们若向 此处祷告,承认你的名,离开他们的罪,求你在天上垂听,赦免你仆人以色列民的罪 ” (王上 8:35-36)。
我的回答是,不能证明将这些经文中提到的赦免,必须要理解为包含在称义之工中的 那赦罪,并因此说,一切先于这赦免的操练,也必发生在信心的初次发动之前。因为,先 于这赦免的操练,例如祷告和承认罪,显然暗示了那些诚心投入其中之人的真信心。仰望 上帝的圣殿,可被视为旧约中对相信上帝这以色列的圣者的描述。因此,既然在那些经文 中,那操练悔改的人在所提到的赦免以先,就已有对弥赛亚的信心,可以推断出他们在那操练之前就处在称义的状态了。
如前所述,赦罪有时指的是上帝拿走今世的灾祸,向祂的百姓彰显恩惠。我倾向于将 相关经文中的赦罪作此理解,尤其是指将犹太人教会从被掳中拯救出来。如果我们承认,若那教会中的真信徒,借由在上帝面前称义,的确已经免受永远的忿怒,那么就不能将这 里提到的赦罪理解为称义,而不理解为拿走今世的灾祸。因为,将信徒从今世的击打—— 圣父上帝怒气的结果——释放出来,毫无疑问是,且经常是给他们的一个凭据,证明那可 能许久之前所立的使他们得称为义的判语。托马斯 ·波士顿说:“显然,这些经文是以他 们的民族为体量而论述的,他们因民族的罪恶,所以整个民族遭受击打,要除去这些击打, 需要整个民族的悔改。虽然,在一个民族整体的普遍悔改中,相信的人在属灵和神学上是 严肃的,并且借着上帝从他们所组成的社会中除去一般的灾祸,他们的灵魂就得了祂脸的 光照;然而,整个民族的悔改永远不是福音性悔改。然而,此中的道德严肃性,按照上帝 对待各国各民的方式,借着除去今世的击打这一方式,正如我们在尼尼微人身上看到的,也多次表明在犹太人身上。通常认为,在恩典之约下有一个双重存在,一个是外在的,一 个是内在的。同一个人可能既处在行为之约下,又处在恩典之约下;在行为之约下,是指 他的灵魂状态,仍在上帝的咒诅之下;在恩典之约下,是指他外在地有份于所赐给有形教 会的外在特权、保护、释放等等。”因此可以说,当因罪受罚的以色列人全族自卑并承认 自己的罪恶,上帝就因此记念祂向困苦的以色列人所立的约,同时解救他们脱离暂时的审 判。民族性的灾祸得以除去,通常是基于民族性的悔改。但这与我们正探讨的问题毫不相 干,我们讨论的是在上帝面前的称义之工中赦罪的先决条件问题;在这赦罪和如上所述的 后续的、重复的赦罪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别。
6.有人辩称:“作为必须在赦罪之前悔改的记号,律法之下的大祭司,会在赎罪日 双手按在活着的山羊头上,承认以色列子孙的一切罪孽、过犯,就是他们一切的罪愆,把 这罪都归在羊身上,把这羊放在旷野。因为这是在那庄严的时刻举行的,涉及的是所有以 色列子孙的罪孽,所以,若有个别人随时犯了罪,他就要带他的公牛来,并且作为认罪和 悔改的记号,他按手在公牛的头上,使它替自己死。如果他不仅得罪了上帝,而且在罪中 亏欠了他的邻居,作为真悔改者,他就必须先赔还再献祭。”
对此只消简短的回答。其所提到的以色列人的行为,即按手在祭牲的头上,是在宣告 他们对弥赛亚的信心,以之为真正的祭牲本体,这行为也是一个凭据,证明他们相信祂赦 免了自己一切的罪。假设那行为是无伪的,作为它的结果,以色列人实际像所有真信徒一 样已经处在赦罪的状态中;因此,这行为是在公开认罪之前,所以明显地,他们的赦罪状 态是在那认罪之前,在那赔还以及他们悔改的其他记号之前。因此,这一点再次证明了称 义中的赦罪先于真悔改的首次操练。从前那在献祭认罪之后所行的,是洒血以及把活羊放 到旷野,与之对应的是,在信徒操练福音性悔改时和之后,圣灵借着福音的定例赐给他们 那赦罪的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