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日16
题目:基督之死
概括:在这一讲我们要思想 基督之死,这个主日的内容包括了40-44问,一共五问五答。从40-42问,我们要思想基督之死作出的补偿。通过第43问,我们要思想基督之死带来的更新。在第44问,我们要思想基督之死带来的安慰。
大纲:
基督之死作出的补偿 问40-42
为何基督必须死
40.问:基督为什么必须自己卑微, 以至于死呢?
答:因为神的公义和真理(1)要求如此:除了神子的死以外的任何方法都不能为我们偿还罪债(2)。
对于我们所有人来说,我们是否真的明白基督身为救主的含义,主要就体现在我们如何看待基督的死。假如我们只是将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死,视为一种“一个好人在面对不公时的无奈遭遇”,那基督就不可能被我们视为救主。相反,我们可能会认为他是个好人,甚至是个义人。但同时我们也认为他是个可怜人。在这种情况下,基督不可能被视为救主,因为我们不是从祂那里接受帮助,而是渴望为祂提供帮助。在我很小的时候,参加了一次教会的圣餐。当我看见很多姐妹的眼泪时,带给我的感觉 像是在参加一场世俗的葬礼。因为从他们的眼泪里,我感到了一种无助。他们的眼泪就好像再说:基督死的太冤、太可怜、太无助了。希望这只是我的一种错觉。
只有当我们看见,基督的死拥有一种代赎的大能时,基督在我们眼中才可能是可靠的,而非软弱的。就像圣经将基督的死描述为一种献祭一样。来9:14说:何况基督藉着永远的灵,将自己无瑕无疵献给 神,他的血岂不更能洗净你们的心,除去你们的死行,使你们侍奉那永生 神吗?基督的死并非一种无奈的遭遇,也并非是基督无力反抗不公的结果。相反,基督完全有能力这么做,基督劝勉彼得收刀入鞘时说:你想我不能求我父现在为我差遣十二营多天使来吗(太26:53)?按着当时罗马军团的规格,一个营由六千步兵和七百马匹组成。所以十二营的天使至少有七万两千名。所以,基督的死不是一种无奈和懦弱,而是一种献祭的大能,基督的死是基督身为大祭司,借着永远的灵、将自己献为具有无限价值的赎罪祭的大能作为。
所以当海德堡要理问答谈到基督为什么必须死时,第40问回答说:因为神的公义和真理(1)要求如此:除了神子的死以外的任何方法都不能为我们偿还罪债(2)。当上帝与亚当立约时,曾对他说:只是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创2:17)。”按着上帝的公义,祂要求我们要为自己的罪付上死的代价,因此基督若要替我们偿还罪债,祂就必须死。
罗8:3说:律法既因肉体软弱,有所不能行的, 神就差遣自己的儿子成为罪身的形状,作了赎罪祭,在肉体中定了罪案。这节经文表明,只有两种可能使我们称义的方式,第一、是通过律法的媒介,第二、是通过基督将自己献为赎罪祭。经文说:律法既因肉体软弱,有所不能行的, 神就差遣自己的儿子成为罪身的形状,作了赎罪祭。律法这条路已经行不通了,因此上帝才让基督成为了赎罪祭。所以,基督之死是我们的罪债能够得以偿还的唯一方法。
我们想要正确的认识基督之死,必须把握住三个要点,第一、我们在上帝面前有一笔罪债,上帝的公义要求有罪的我们死。第二、基督的死是对罪债的偿还。第三、基督的死是替罪人偿还罪债,而非是为了祂自己。理解“替”这个字特别重要,因为“替”这个字表明,基督的死是一场交换。在他的死亡中,祂百姓的罪债被归给祂,祂的义被归算给祂的百姓。对于基督而言,这样交换在十字架上已经完成。对我们而言,当我们信的时候,这场交换在我们身上实现。
基督之死的证明
41.问:为什么耶稣要被“埋葬”呢?
答:他被埋葬,证明他确实死了(1)。
基督被埋葬,证明他真的死了。所以从福音书中我们看见,犹太的祭司长虽然否认耶稣复活的真实性,但却从没有人否认过耶稣死亡的真实。耶稣的裹尸布,以及埋葬耶稣的坟墓,既是耶稣死亡的证据,也是耶稣复活的证据。裹尸布和坟墓证明耶稣的死亡,因为它们都曾经安放耶稣的身体。而裹尸布和坟墓也证明耶稣的复活,因为它们成为了空的。当耶稣死亡的时候,他的身体和灵魂分开了。当耶稣被埋葬的时候,他与他的朋友和家人分开了。当使徒信经说:耶稣降在阴间时,耶稣与祂的天父分开了。因为死亡就是一场分开。
人身体的死,是灵魂与身体分开。人属灵的死,是人与创造的主分开。人永恒的死,是人的身体和灵魂,永远与上帝分开。因为基督要偿还人的罪债,祂也要经历这样的死亡,在十字架上,祂尝到了与圣父隔离的痛苦,这是永恒的子与永恒的父之间的隔离,是我们难以想象的。当基督死在十字架上时,他的身体和灵魂也分开了。
我们有亲眼见过人的尸体吗?我想很少有什么事,能比亲眼见到死亡的人,为我们带来更大的冲击。在不久之前,这个人还在与你交谈。但是几天之后,当你在去看他时,他就已经躺在床上没有呼吸了。当人成为了一具尸体的时候,是非常没有尊严的。因为他不再能够支配自己的身体,连穿上衣服都需要别人来完成。
当耶稣死在十字架上的时候,也是这样赤身露体的裸露在众人眼前的。当他被从十字架上取下来的时候,是由别人为他缠裹身体。当他被埋葬的时候,是由别人将他抬进坟墓。此时仍然在以全能的命令托住万有的主、上帝的第二位格,此时经历了一种完完全全的软弱。所以基督的死和埋葬,是基督最深的降卑。
我们为何还会死
42.问:既然基督已经为我们死了,为什么我们还必须死呢?
答:我们的死不是为自己的罪作赎价,而是终止犯罪,是进入永生的门(1)。
第42问,解释了基督的死与我们的死之间的关系。既然基督已经为我们死了,那为什么我们还必须死呢?海德堡从三个方面回答,第一、圣徒的死不再是罪的代价,第二、圣徒的死是完全圣洁的开始,第三、圣徒的死是进入永生的门。
一个不信的人死了,这是他的罪带来的咒诅,是犯罪的代价。所以死亡对不信的人来说是绝望的,也是可怕的。但是圣徒的死不再是罪的工价,因为基督已经在十字架上用自己的死偿还了他们的罪债。所以圣经称圣徒的死是“睡了”,当司提反殉道时,圣经说他就睡了。睡了表明的是一种安息。而死亡表达的是一种咒诅。当圣经称圣徒离世为睡了,而不是死了时,表明了他们已经在基督里得了安息,他们的咒诅已经在十字架上被除掉了。
使徒保罗说:弟兄们,我告诉你们说,血肉之体不能承受 神的国,必朽坏的不能承受不朽坏的(林前15:50)。当我们的身体死亡的时候,上帝使我们的灵魂变得全然圣洁。但我们复活的时候,上帝让我们的身体变得圣洁荣耀。所以,圣徒经历死亡,是上帝救赎工作的一环。借着死,上帝使我们的灵魂变得适合天堂,借着复活,上帝使我们的身体变得适合天堂。因此,尽管死亡仍然让我们惧怕,但是在基督里,死亡是祝福。
当一个不信的人死亡的时候,他的罪跟随着他一同去到了地狱,因为他仍然是全然败坏的罪人。但是当一个圣徒死亡的时候,他就彻底摆脱了罪。对不信的人而言,死亡是永远与神分开的开始。但是对信的人而言,死亡不是使他们与神分开的开始,而是使他们彻底与罪分开的开始。在今生,圣徒会常像使徒保罗一样叹息,我真是苦啊!谁能救我脱离这取死的身体呢(罗7:24)?但是当圣徒要跨过死亡的门槛时,基督要彻底的除灭他们里面的罪。因为在基督的死中,死亡死了。而在圣徒的死中,罪恶死了。在今生,因着圣徒仍然有罪的缘故,所以他们会经历到上帝的不悦和掩面,他们要为着罪的缘故忧伤。但是当跨过了死亡的门之后,圣徒就要与基督永远同在,他们不会再尝到罪的愁苦。在今生,圣徒要不断的与罪争战,他们会因着罪的诡诈而苦恼,他们稍微放松片刻,就会遭到罪的伏击。但是当他们离世的时候,那潜伏在他们里面的一切罪的权势,都要被基督彻底消灭。在天堂上,他们要享有完全的安息,罪不能再搅扰任何一个天堂之上的圣徒。所以,死亡不是圣徒的终结,乃是圣徒里面老我的终结。
圣徒死亡的第三个福分,是当他们死的时候,是他们进入永生的开始。对不信基督之人而言,死亡是进入地狱的一扇门,门后的世界会让每一个不信的人永远哀哭。但是对信的人而言,死亡是进入天堂的一扇门,圣徒的死亡所通往的世界,足以让每一个信的人永远喜乐。尽管因着小信的缘故,圣徒仍然会惧怕死亡。但是当圣徒到达天堂时,就是神儿女中信心最软弱的那个圣徒,也会感叹说:自己能早些来到这里该有多好。到达天堂的圣徒,如果他们不得不再一次回到这个世界,那么他会将自己的眼泪流干。我听一位路德宗的牧师讲拉撒路复活,他说:当拉撒路被复活时,所有的人都在为此欢喜,可能唯一高兴不起来的就是拉撒路本人。因为他从那美好的天堂,再次回到了这个堕落的世界。
海德堡说:死亡是圣徒进入永生的门。从一方面说:圣徒在今生已经开始永生了,因为基督说:认识你独一的真神,并且认识你所差来的耶稣基督,这就是永生(约17:3)。认识在原文中与“同房”是一个词,它体现了一种与基督联合的关系,就像夫妻之间的联合一样。所以永生可以说就是在联合的关系中,不间断的与上帝和基督相交。因为永死就是与上帝永远分开。在今生,我们已经开始预尝到永生了,但是我们在今生与三一上帝的相交,与在天堂与三一上帝的团契相比,存在天壤之别。在今生,我们只能在十分有限的程度上,经历与上帝相交,而且这样的相交会时常的被我们的罪恶打断。但是在天堂,我们将持续的与上帝相交,在那里,我们将丰丰富富的享有上帝的同在。清教徒撒母耳·卢瑟福,曾经在他的祷告中祈求上帝稍微收回祂的同在,因为上帝与他同在到一个程度,以至于卢瑟福的身体快要承受不住。清教徒 约翰·弗莱维尔,曾经有过一次类似的经历。有一次在他骑马外出的途中,上帝的同在突然临到他,他感到在地如同在天一样喜乐,他说:当时就算让他离世,他也不会对他的家人有任何的不舍。当他到达所要入住的地方时,见到他的人说他的脸色如同死人一样。佛莱维尔却回答说:他再也没有什么时候,比现在更好的了。
当使徒约翰看见圣洁的基督向他显现时,他说:我一看见,就仆倒在他脚前,像死了一样(启1:17)。通过圣经和清教徒的一些经历,我们可以确定,在今生仍然有罪的我们,无法在太大的程度上承受上帝的同在。但是当圣徒迈过死亡的门时,他们就要一直与基督同在,永生以神为乐。所以,各位神的儿女,要求上帝赐给你恩典,积极的为死亡作准备。求主坚固我们的信心,使我们不仅不惧怕死亡,甚至像保罗一样盼望死亡。求主使我们也能说:情愿离世与基督同在,因为这是好的无比的。
基督之死带来的更新 问43
43.问:从基督在十字架上的献祭和受死,我们还得到了哪些益处呢?
答:藉着基督的死,我们的旧人与他同钉十字架,并与他同死、同埋葬(1),以至于肉体的邪情私欲不能再在我们里面作王(2);相反,我们可以将自己当作感恩的祭献给他(3)。
第43问,提到了基督的死所带来的一种更新,信徒借着与基督联合而经历这种更新。在信徒重生的时候,基督死在十字架上的经历,成为了他们里面所经历的现实。第43问回答说:借着基督的死,我们的旧人与祂同钉十字架,并与他同死、同埋葬。以至于肉体的邪情私欲不能再在我们里面作王。所以圣经说:因为知道我们的旧人和他同钉十字架,使罪身灭绝,叫我们不再作罪的奴仆(罗6:6)。所以,当信徒信靠基督之时,他们的旧人经历了与基督同钉十字架。
这也体现出福音与一切世俗宗教之间的不同。一切由人发明的宗教,要么告诉人通过苦修或禁欲的方式,制服自己的恶习。要么告诉人如何离群索居或修身养性。一切的世俗宗教,都告诉人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但是上帝在福音中告诉我们,制服我们里面的罪的方式,是通过与基督同死。唯有基督的死,能够使我们里面的罪死。如果我们想操练圣洁,外在的环境还是很重要的。比如:一个被酒瘾辖制的人,经历路过酒吧的话,很容易再次拣起酗酒的恶习。一个被烟瘾辖制的人,经常与抽烟的人在一起,他就很难摆脱烟瘾。我们将自己置于什么样的环境下,会决定我们是否会经常受到试探。经常受到试探,我们里面的私欲就会变得活跃起来。所以基督教导我们祷告说:不叫我们遇见试探。但是,外在环境的改变,并不能使我们里面的罪死去。
伯拉纠认为,人之所以如此罪恶,根本原因就是受外在环境的影响,是有样学样导致的。如果这就是导致人如此罪恶的原因,那将一个人单独的放在一个没有人的环境中,他的罪就被解决了。但历史向我们证明,这种方式并不能解决人的罪。在早期教会中,那些离群索居的修道士们,并没有因此摆脱罪的问题。因为圣经告诉我们,罪不是在我们外面,而是在我们里面。外在环境的改变,并不能解决我们里面的罪的问题,只有当我们借着信,经历与基督同死时,罪的权势才会在我们里面被瓦解。只有基督之死,有能力使我们的旧人死。所以制服我们里面的罪的方式,只能通过有份于基督的死。
我要这么说:一个未重生之人,他有责任顺服律法。但是他治服自己罪的方式,首先不是通过与罪争战,而是通过信靠基督。因为此时罪还是他的王,罪仍然在统管着他的心思、喜好和意志。只有当他借着信心,接受基督为自己的王时,他才能脱离罪的权势。我们首先无法以自我努力的方式解决罪的问题,而只能以被拯救的方式。治死罪的办法,不是通过对罪的统治发起反抗,而是通过为自己找到另一位王。我要告诉大家的,不是一个未重生的人不需要顺服律法,而是强调人无法通过顺服律法的方式治死罪,只能通过信靠基督治死罪。另外,对一个重生之人而言,他要如何与罪争战呢?重生的人也无法靠自己胜过那残余的罪,我们需要不断的借着信,到基督的死中去支取让罪死的恩典。我们需要求基督,使我们在成圣的过程中,不断的经历我们的旧人因基督之死而死。如果一条河的泉源是被污染的,那么从这个泉源里流淌出的一切河水,就都是被污染的。在我们被重生之前,我们的本性就如同那个被污染的源头,从这个源头里源源不断的流淌出罪的污水来。但当我们被重生之后,这条河的源头的污染被解决了,但是河水的污染还在。所以重生之人里面仍然有罪,他们也仍然会犯罪,但是他们里面的罪被称为残余的罪。对于未重生之人而言,罪是他的王。但是对于重生之人而言,罪不能再作他的王了,基督才是他的王。
在第43问,我们再一次看到了愁苦、拯救、感恩这个救恩次序,藉着基督的死,我们的旧人与他同钉十字架,并与他同死、同埋葬(1),以至于肉体的邪情私欲不能再在我们里面作王(2);相反,我们可以将自己当作感恩的祭献给他(3)。先在救恩中经历与基督同死,然后我们才可以将自己当作感恩的祭献给祂。因为知道我们的旧人和他同钉十字架,使罪身灭绝,叫我们不再作罪的奴仆(罗6:6)。当我们还是罪的奴仆时,我们就不可能将身体当作感恩的祭献给神,因为那时我们还是器具。只有当我们在基督里,成为义的奴仆时,我们才能向神献上感恩的祭。
基督之死带来的安慰 问44
44.问:信条中为什么加上“降在阴间”这句话呢?
答:好使我在极大的悲痛和试探中能够坚信,藉着他在遭受这一切苦难(1)时所忍受的无法言表的痛苦、疼痛、恐惧和苦楚,尤其是在十字架上所忍受的,我主耶稣基督已经拯救我脱离了地狱的痛苦和折磨(2);也使我能因信这一切而得着安慰。
天主教对使徒信经“降在阴间”这句话的解释,他们认为耶稣真的去了一个叫阴间的地方。为了要拯救旧约神的百姓。路德宗的弟兄们认为,耶稣死后也真的去了阴间,为要向其中的人宣告祂胜过了撒旦。在改革宗人士中,也有人相信耶稣死后去了阴间。比如:巴刻。他们主要是根据财主与拉撒路的比喻,当财主进入阴间后,能够看见拉撒路就在亚伯拉罕的怀里,这好像暗示拉撒路和亚伯拉罕也在阴间,只不过拉撒路和亚伯拉罕所在的阴间与财主所在的阴间,被深渊间隔开来。一面是享福的地方,一面是受刑的地方。但是这个比喻,除了说明财主所在的地方,与拉撒路和亚伯拉罕所在的地方,能够互相看见之外,并不能说明拉撒路和亚伯拉罕也在阴间,因为经文并没有明确的说:亚伯拉罕和拉撒路所在的地方,也是阴间。
但是海德堡要理问答,对这句信经的解释,与加尔文的观点相同,是指耶稣在十字架上承受了上帝的忿怒和地狱般的痛苦。简单来说,海德堡要理问答认为,使徒信经说耶稣降在阴间,是指耶稣在十字架上落在了地狱般的刑罚之下。根据圣经和海德堡要理问答,我们不认为耶稣在死后去了一个叫阴间的地方,第一、圣经告诉我们,耶稣死后立刻去了乐园,在他死亡的那三天里,他并没有去一个叫阴间的地方。因为他对强盗说:今日你要同我在乐园里了。第二、当耶稣死的时候,他说:他将自己的灵魂交在了天父的手中,这表明在他死的死后,他的灵魂就立刻与天父同在了。但是海德堡要理问答对“降在阴间”这句话的解释,还是存在一个难题。因为在使徒信经之中,谈论基督受苦的次序是,先提到“埋葬”,然后是“降在阴间”。如果 降在阴间是指基督在十字架上的受苦,那么使徒信经排列基督受苦的次序,应该先说“降在阴间”,然后再说“埋葬”。既然使徒信经将降在阴间放在埋葬之后,那么降在阴间应该是指基督被埋葬之后经历的降卑状态。所以,西敏大教理问答对降在阴间的解释,补全了这个不足。西敏大教理问答认为基督降在阴间,是指“在三日之内,基督处于死亡的权势之下,在这三日之内,他的身体和灵魂处于分离状态。这一个解释被记载在 西敏大教理问答的第50问。”
根据海德堡要理问答和西敏教理问答对降在阴间的解释,可以为我们带来哪些安慰呢?耶稣在十字架上承受了地狱般的痛苦,是我们面对地狱时的安慰。我们可以在对基督的信靠中确信,地狱的痛苦不能再临到我们,基督已经承受了。当我们面临死亡的恐惧时,耶稣在三日之内服在死亡的权下,他的身体与灵魂处于分离的状态,因此死亡在我们相信基督之人的身上,已经失去了权势。耶稣的死是我们面对死亡的安慰和喜乐。
今天这一讲长一些,包括了五问五答。我们学习了耶稣的受死、埋葬和降在阴间。第一、耶稣的死是一种补偿,第二、耶稣的死带来一种更新,第三、耶稣的死也是一种莫大的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