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日21
题目:基督大公教会
概括:主日21包括了三问,但在这一讲,我们只解释其中的54和55问,将56问放到下一讲。今天我们要思想使徒信经之中的两句话,第一句是“我信圣而公之教会”,第二句是“我信圣徒相通”。论教会是我们要在第54问思想的,而论圣徒是我们要在55问思考的。
大纲:
圣而公之教会 问54
54.问:论到“圣而公之教会”,你相信什么?
答:我相信神的儿子(1)一直在藉着他的圣灵和圣言(2),从全人类中(3) ,从世界的起初到末了(4)为 他自己召聚、护卫、保守,并存留他的子民(5),使之在真信心上合一(6),成为一个蒙选得永生的教会(7)。我相信我现在是(8),也永远是这教会中活泼的一员(9)。
天主教也是认信使徒信经的,甚至在使徒信经对三位一体的论述上,与改革宗教会都是一致的。三位一体是天主教和改革宗教会,唯一相同的教义。但是到了使徒信经的“我信圣而公之教会”这里,天主教对这句话的解释,与改革宗教会的解释,可以说是大相径庭的。其实我们查考教会的神学思想史,会发现在宗教改革运动之中,改教家们的神学思想,并没有在“神论、基督论和救恩论”上,进行太多的创新,尽管宗教改革运动是直接由救恩论推动的。因为在三位一体论和基督论上,改教家全部继承了早起教会制定的古四大信经的教导,就是使徒信经,尼西亚信经,迦克顿信经和亚他拿修信经。而在救恩论上,改教家只不过是从当时天主教的半伯拉纠主义,回归到了奥古斯丁主义。因为在第四世纪,奥古斯丁就已经提出了恩典神学。我认为,改教家在宗教改革时期,作出的新的神学发展,是在教会论上,而他们在救恩论上虽然不完全与奥古斯丁相同,但确实继承了奥古斯丁的一些重要的神学原理。
天主教如何定义“圣而公之教会”呢?他们说:圣而公之教会就是天主教,他们认为大公教会,就是所有在以教皇为代表的治理架构之下的教会。简单来说,就是所有接受教皇的治理的教会,就属于大公教会的一员,而拒绝教皇权威的,就不属于大公教会。天主教认为,教会并不存在有形教会与无形教会的区别,他们认为两者完全是一致的。
改革宗教会在定义教会时,将教会区分为无形教会和有形教会。在宗教改革时期,法国国王是拥护天主教的国家。所以当宗教改革运动开始传播到法国时,遭到了法兰西斯国王的打压和残害。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尔文给当时的法兰西斯国王写了一封信,在心中说明了宗教改革的合法性,并且提出了有形教会和无形教会之间的区分。
当使徒信经论到“我信圣而公之教会”时,这里所指的教会,乃是无形的基督大公教会。海德堡要理问答在这54问的解释,也是指无形的大公教会。
无形教会与有形教会之间最重要的区别是什么呢?无形教会包括了所有神的儿女,但不包括任何一个假信徒。她并不被限制在一个宗派的教会之中,也不能被限制在某一个时代。她是指从创世之初,到世界之末,所有比基督赎买的人而组成的群体。但是有形教会是地上的教会,而不包括天上的教会。她既包括了重生的人,也包括了未重生的人。用基督的话来说,在末日没有来到以前,在这个教会中,稗子和麦子一同生长,这是无法避免的。在有形教会之中,存在明确的形成结构和治理模式,并且被时空限制,所以地上同时有很多间堂会,而不是只有一间堂会。
海德堡要理问答第54问,就是对无形大公教会的解释。在这一问之中,要理问答从几个方面让我们认识她,第一、她是由谁召聚而成,第二、她是借着什么被召聚,第三、她是从哪里被召聚,第四、她从何时被召聚,到何时结束?第五、她被召聚的目的是什么?第六、她与我有什么关系?
这个无形的教会是指什么?是指由基督召聚、护卫、保守的一群子民,所以基督大公教会,是指由基督子民聚集而成的群体。教会在新约的希腊文中,就是聚集的意思。所以,无形大公教会,是通过基督百姓的有形聚集而体现出来的。
教会这个词本身的含义就足以提醒我们,教会中的人应该常常在一起聚集。聚会是上帝赐福给教会的方式,也是赐福给个人的方式。当教会聚集在一起的时候,基督就在教会中间,基督说:因为无论在哪里,有两三个人奉我的名聚会,那里就有我在他们中间(太18:20)。当教会中的圣徒,同心合意地聚集在一起祷告时,天上的父就必为他们成全。可见基督是多么喜悦祂的子民时常的聚集在一起,聚会对教会本身来说,又是多么的重要。
教会是被谁召聚的呢?54问的开始就说,是神的儿子。没有基督,就没有教会。凡是不以基督为头的群体,也不能被视之为教会。因为教会是基督用自己的宝血赎买而来的(徒20:28)。教会是基督借着什么召聚而来的呢?是借着圣道和圣灵。基督借着圣道和圣灵,向罪人施行大能的呼召,教会是因此而形成。所以,没有圣道的正确传讲,就没有教会存在。因为教会是圣灵通过圣道的传讲,创造而来。
教会不是先有一群人,然后再找一个人讲道就成为教会了。教会是先有神的话语被正确的传讲,然后会众被福音召聚而成的。所以,现在有很多教会处于一种情况,就是有人聚集,但是没有人讲道。严格来说,这样的群体不能被称为教会,只能算是福音的布道所。因为教会是被神的道所创造和更新的群体。
先有教会,还是先有福音,这个次序对于一个教会的形成是十分重要的。在中国,很多教会的情况是先有教会,然后才有纯正福音的宣讲。这一类的教会虽然也认信圣经,但是在各方面是很难被真理归正的。因为其中有很多人,在纯正的福音被传讲之先,就已经来到教会了,他们不是被真理吸引和召聚而来,他们是由于其它的原因来到教会,这些人很可能仍然是真理的仇敌。所以在很多教会发生过这样的情况,当纯正的福音一旦被宣讲以后,真理与部分先来到教会的人,就形成的对抗。最后的结果不是教会分裂,就是真理被驱逐。所以,我个人对于到一间陌生的教会服侍,是存着十分谨慎的态度的。对于传道人而言,想在一间陌生的教会侍奉,就要做好一种准备,就是从头开始建造教会,让教会被真理更新,被真理召聚,而不是用世俗的人情世故增加教会的凝聚力。
我曾经就经历过这样的教会,拥有传统包袱的教会,是很难被归正的。当传道人要在教会中实践真理时,就会遭到很多人的抵挡,特别是一些同工的抵挡。我很感恩的一件事,就是我现在所在的教会,在人还很少的时候,就听见了纯正的福音。所以我相信大多数人留在这个教会,包括后来来到这个教会的人,都是因着福音的缘故。如果一个成年人不能被福音吸引和改变,他就不应该成为教会的成员。因为一个在真理以外,加入教会的人,最终都会成为真理的仇敌。
所以,改革宗教会植堂,是先有宣教士被差遣,然后才有堂会被建立起来。因为没有宣教士,就没有人传讲纯正的福音,没有纯正的福音被传讲,就不会有人被神的话召聚。就像保罗所说的:未曾听见他,怎能信他呢?没有传道的,怎能听见呢?若没有奉差遣,怎能传道呢(罗10:15-16)?第一、是先有被差遣的,然后才有传道的。第二、是先有传道的,才有听见福音的人。第三、是先有听见福音的人,才有人会信基督。当教会中开始有相信福音的人聚集时,教会才算是正式形成。所以教会在形成之前,必然要先听见真理。
我承认,在有形的地方教会中,就算教会再怎么严谨,还是会有未重生的成年人进入教会。因为教会的教牧人员,并不能辨别人心,看出一个人是否真的重生了。教牧人员,只能根据个人的信仰告白和属灵经历,断定他的信仰是否符合圣经对重生之人的描述。但是教会接纳一个人入会之前,必须要认真地考察这个人在持守真理上是否有公开的见证,他是明白教会的信条,是否认定教会传讲的真理。若是一个人对真理没有任何正确的回应,就不应该被接纳进入教会。因为教会是基督借着圣道召聚而成的。
随着在教会中经历的事情越多,就越坚定了我的一些认识,“教会在接纳人入会的事情上一定要严谨”。我曾经亲身经历了一件事情。我认识的一个教会的传道人,要按着真理处理教会中的一些事情,在处理这些事情的过程中,他们教会的执事都全程参与和见证,并且他没有提出任何的反对。结果最后这个执事,突然间联合教会中的一些不明真相的人,处理了这个传道人。我的判断是这个人在教会中搞权术。像这样的人,不仅不能被选为教会的执事,在申请入会时就不应该接纳他。因为他对真理没有任何的持守,虽然他每周都听道。
在一个人申请加入教会时,教会至少要从几个方面对他进行观察和考核。第一、要先对他的救恩经历进行辅导,要根据圣经、结合他对自身信仰的表达,分辨他现在是对福音毫无回应、还是正在寻求救恩的过程中、亦或是他已经蒙恩。如果他的光景是对福音毫无回应,就不应该接纳他入会。如果一个人清楚自己在知罪的过程中,但是还不能信靠基督,这种情况最好不要让入会的事情,分散他在寻求救恩注意力。教牧人员可以在会友的关系以外,单独与他建立密切的牧养关系。如果根据一个人的信仰表达,教会认为他的蒙恩经历是合乎圣经的,若是他在后面的考核中也符合其它标准,教会就可以接纳他入会。第二、要看他在凡事上,是否能够从圣经出发看待一切事物,如果看待事物的视角,完全是世俗化的,暂时就不应该让他成为会友。一个不能从圣经看待事物的人,我们不能期望他能如何持守真理。第三、要考察他是清楚身为一个会友对教会的责任,是否接受教会的权柄,是否愿意按着圣经和教会次序顺服教会的长执会。这关乎教会次序、权柄和牧养,如果教会很清楚,接纳这个人入会,会破坏教会次序,教会就不应该让他入会。因为教会本身具有基督所赋予的权柄。若是不听教会,就要看他如外邦人和税利一样。我们承认,我们不可以将教会的权柄放在第一位,但若是一个人不能在真理中顺服教会,我们就不应该相信他是天国子民。
我们分辨一间教会的真假,是通过听讲台的传讲。讲台传讲纯正的福音,这间教会就是真教会,若是讲台已经严重的偏离了纯正的教义,这个群体就不能被视为教会。比如:一间教会严重偏离了三位一体的真理、或者在救恩论上出现了严重的错误,那么这间教会就是假教会。因为教会是在圣道的传讲下出生,在圣道以外,就没有真教会的存在。但是当教会考核一个人是否可以入会时,要根据这个人对真理的经历、回应和持守。他必须通过回应真理而进入教会,而不能通过其它的方式。因为教会是基督的国度,圣经真理是这个国度行事为人的准则。若是教会将一个不重视真理的人接纳进入教会,就等于在逐渐的破坏基督为教会定下的天国准则。教会随意的接纳属肉体的人进入教会,就等于是间接的将真理逐出教会。
教会是基督从那里召聚的呢?答案是从全人类之中,基督将那些被圣父所拣选的人呼召出来,让他们因着自己的宝血而成为教会的一员。教会是从何时开始被召聚,又到何时结束呢?海德堡要理问答说:从世界之始,到世界之末。这句话表明了,教会从创世之初,一直到世界末日,都存在于这个世界之上。
时代论者认为,教会是在新约时代才开始的,他们认为旧约的以色列国,与新约的教会,是两个不同的属神的群体。但是要理问答说:从世界之始,到世界之末,教会始终存在与这个世界之上,这说明旧约的以色列国,就是耶稣基督降生之前的教会。而加尔文认为,堕落之前的亚当和夏娃,就是伊甸园中的神的教会。所有神的儿女,都属于一个教会,就是基督大公教会。所有神的儿女,都属于无形教会的一员。所以问答接着说 :使之在真信心上合一,成为一个蒙选得永生的教会。
所有的信靠基督的人,她们共属于一个基督大公教会。他们是通过什么合一的呢?答案是通过真信心。他们通过个人性的信靠基督,都成为了基督身体上的肢体,他们一同构成了基督的身体,就是基督大公教会。从有形教会来说,教会存在很多不同的宗派,也有很多堂会。但是从无形教会的角度来说,教会只有一个,这个教会可以说是跨宗派的,因为她包括了所有宗派教会中的属神的儿女,这个教会就是基督大公教会。所以,在我们看来,教会有很多,因为我们只能看见有形教会。但是在上帝看来,教会只有一个,就是那个无形的大公教会。
地上一切有形的真教会,也都相信“圣而公之教会”的存在。当教会宣告这句话时,也都是在表明,所有有形的真教会都是合一的,她们都承认自己隶属于基督大公教会的一部分。所以,互相承认的真教会之间,是应该有相通和相交的关系的,而不应该是互相割裂的。因此,改革宗教会强调,堂会与堂会之间应该追求合一,共同的组建成区会。因为所有的真教会属于一个基督大公教会,所以在教会的认信和治理上,教会之间也应当追求合一。当教会之间追求合一时,我发现在现实中存在两种做法。第一种做法,是靠着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和关系,来维持教会之间的关系。所以很多教会在人的关系好的时候,教会就很稳定。当人的关系破坏以后,教会就分裂了。这种合一不是真的合一,但分裂是真的分裂。追求教会合一的另一种方式,是通过追求让教会在真道上合一,就是教会之间在基要真理上有一致的认识和持守,这就要求了教会不仅要认信同一本圣经,还要认信相同的信条。但我认为只具备这两个方面,仍然不足以衡量教会之间是否达到了合一的程度。我认为衡量教会之间是否真正合一的标准,是通过观察教会讲台的讲道。因为在中国存在一个现象,教会对信条的解释都是正确的,但是讲道却没有被归正。一间教会真实的信仰告白,不是通过背诵使徒信经被表明出来,而是通过教会讲台的讲道被表明出来。所以教会如何选择一个传道人是非常重要的。
在基督教会之中,现在已经产生了很多宗派,但是很多宗派之间虽然在很多重要的真理上,理解的有所差异,但是还是互相承认彼此是真教会的。比如:改革宗教会虽然与路德宗存在很大的差异,但是并没有不承认路德宗是真教会。就像加尔文从没有否认过路德一样。还有一些特殊浸信会,他们认信在基要真理上持守上属于加尔文主义,虽然他们在洗礼上与改革宗教会不同,但是改革宗教会并没有否认他们是真教会。就像我们中间,没有人会否认保罗·华许牧师的教会是真教会一样,他就是浸信会的牧师。还存在很多不同的宗派,虽然他们在许多真理的认信上,与我们不同,但我们认为他们属于基督大公教会的一部分。其实宗派并不是用来评价真教会的一个很好的标准,因为并不是同一宗派之下的教会,就都是一样的。就像查尔斯·芬尼,就是从认信威斯敏斯特信条的长老会中被安立的牧师,但后来他被显明是一名伯拉纠主义者。他曾经也在长老会里面侍奉。所以,并不是一个教会在挂上了某个宗派的名称之后,就成为了真教会。识别真教会,要具体的去看地方教会的讲台。
有一些教会,他们不允许隶属于她们本会的会友,到任何区会以外的教会去聚会,包括同是认信改革宗信仰的教会,也不被允许。其实这样的做法,是等于对基督大公教会的否认,或者他们认为自己不是大公教会的一部分,或者他们认为,只有他们自己是大公教会。
圣徒相通 问55
55.问:你怎样理解“圣徒相通”?
答:第一,作为基督的肢体,每一个信徒都与他联合,并在他一切的丰富与恩赐上有份(1)。第二,每一个信徒都有义务为其他肢体的益处和福祉随时随地、甘心乐意地使用自己的恩赐(2)。
第55问从两个方面解释“圣徒相通”,第一、圣徒相同,是指所有的真信徒,都在同一种与基督联合的关系之中。第二、圣徒相通,是指信徒之间彼此相顾。
圣徒相通的建立
林前12:12-13节说:就如身子是一个,却有许多肢体;而且肢体虽多,仍是一个身子。基督也是这样。我们不拘是犹太人,是希腊人,是为奴的,是自主的,都从一位圣灵受洗,成了一个身体,饮于一位圣灵。从根本上来说,圣徒相通,是指在同一种与基督联合的关系之中,圣徒彼此都成为了同一个身体上的肢体。他们都有份于基督和基督里的救恩。
在我们心里,很可能都存在一个世俗化的“圣徒相通”的版本。很多人可能就是将圣徒相通,理解成在圣徒之间,建立一种比较好的世俗化的友谊。也就是我一直对你好,你一直对我好。我时常的关心你,你也无微不至的关心我。我不否认在不违背真理的前提下,友谊和互相关心是好的。但如果你将这些理解成圣徒相通的关系,那么这些就是对圣徒相通的一个盗版。
圣徒与圣徒之间,无法直接建立一种圣徒相通的关系。他们都必须经历与基督联合,然后才能在彼此之间出现属天的连接和相通。用圣经常用的比喻来说,基督是头,圣徒是基督身体上的肢体。所以圣徒必须先通过基督成为这个身体上的肢体,圣徒与圣徒才能成为肢体与肢体的关系。
圣经不仅指出了圣徒相通这种关系的建立,也指出了圣徒应当如何在一起团契交通。约壹1:3说:我们将所看见、所听见的传给你们,使你们与我们相交。我们乃是与父并他儿子耶稣基督相交的。圣徒一同在团契中交通,不是闲聊一些世俗的话题,而是通过分享真道。使徒约翰就是通过这种方式与他所牧养的人相交的。
圣徒相通的体现
圣徒相通的关系,也会通过圣徒之间彼此服侍和彼此相顾而体现出来。林前12:20:但如今肢体是多的,身子却是一个。眼不能对手说:“我用不着你;”头也不能对脚说:“我用不着你”。26-27又说:若一个肢体受苦,所有的肢体就一同受苦;若一个肢体得荣耀,所有的肢体就一同快乐。你们就是基督的身子,并且各自作肢体。
在新约使徒时代耶路撒冷的教会里,教会中的圣徒就施行了凡物公用,并且圣经说:徒4:32说:那许多信的人都是一心一意的,没有一人说他的东西有一样是自己的,都是大家公用。这正是圣徒相通在对彼此的服侍上的一种体现。改革宗教会在每周的敬拜中,都施行主日的捐输奉献,这个奉献的收集,就是为了帮助教会中有需要的穷人。这正是对圣徒相通的一种实践。
在这一讲,我们学习了使徒行经中的“圣而公之教会和圣徒相通”,盼望通过这样的学习,能够更加帮助大家认识教会,以及在圣徒之间实践彼此相爱。